【觀點】歸化再成熱點 中國男籃該不該走這條路?

孔德昕09-11 17:48 體壇+原創

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孔德昕

2022年男籃歐錦賽,立陶宛被西班牙擋在八強門外,他們輸在了一個連西班牙語都說不了幾句的黑人小后衛——洛倫佐·布朗手里。

布朗全場爆砍28分8助攻2搶斷,得分冠絕兩隊,更重要的是在決定生死的加時賽,他幾乎憑一己之力改變了局面。立陶宛人在加時五分鐘里拿到11分,布朗一人獨得12分,另外還送出2次助攻(轉化成5分),西班牙加時賽總分不過19分。

“我不確定的是,如果西班牙沒有洛倫佐·布朗,他們能打成什么樣子?”立陶宛前鋒庫茲明斯卡斯賽后意有所指地說。憑什么沒有洛倫佐·布朗?因為他的身份是歸化球員,今夏才剛剛加入西班牙國籍,是不折不扣的雇傭兵。立陶宛是本屆歐錦賽少見的沒有歸化球員的隊伍,他們有資格吐槽兩句,但在成王敗寇的競技場,這種吐槽往往被定義為“酸”。

FcUrNcdXwAEc6q3.jpg

歸化成了中國體育圈的熱詞,從足球到冰雪項目,如今終于炒到籃球世界。熱度起來的根本原因有兩個,其一是中國籃球的戰力不容樂觀,今夏世預賽和亞洲杯的表現令人揪心;其二是歸化早已成為世界籃壇的常態,裨益在歐錦賽舞臺體現得淋漓盡致。

那么中國男籃到底該不該歸化?

支持歸化的理由很直白。首先是國家隊的成績提升,西班牙靠洛倫佐·布朗創造了連續21屆歐錦賽殺進八強的歷史、波黑男籃若沒有約翰·羅伯森的火力很難在B組攪動風云、強如有字母哥的希臘也很需要泰勒·多西的火力、2019年男籃世界杯扎了中國球迷心的A.J.斯勞特仍是波蘭的攻堅核心...這些歐洲球隊有強有弱,有老牌勁旅也有年輕軍團,但不變的是他們都非常仰仗歸化球員的戰力。更功利地說,如果中國男籃短期內完成歸化,通過明年世界杯沖擊巴黎奧運會的希望將增加,而連續兩屆無緣奧運會的打擊是巨大的。

其次,歸化在實際操作層面并不困難。和足球繁復的規定不同,FIBA針對歸化的要求很簡單,每支球隊每場比賽的名單里只能有一位歸化球員,僅次而已。不用在一個國家生活5年,也不用和那個國家擁有多么深厚的羈絆或紐帶,只要獲得國籍便可。而且籃球和足球的個體影響力不同,一名戰力不俗的球員可以肉眼可見地改變比賽走勢。既然前CBA外援洛倫佐·布朗都能成為西班牙的大腿,那找到一位能帶動中國男籃的外援想必不難,更重要的是,也不貴,無需擔心他們拿著大把鈔票撂挑子。

最后,全世界都在歸化,中國男籃為何自絕一路?除了剛剛提到的歐錦賽各隊人手一個小黑后衛,亞洲籃壇的歸化浪潮也從未間斷。中國球迷對日韓和菲律賓的歸化球員非常熟悉,而中西亞的約旦、哈薩克斯坦甚至伊朗也都有歸化球員。既然歸化是規則允許范圍內的補強辦法,為何不能操作?

a5200b89ly1h46un3dhgsj20rs0ij76i.jpg

看上去歸化百利無一害,有意思的是,反對聲音并不弱,而且往往來自于球迷群體。最主流的反對理由是歸化球員讓人缺乏認同感,與交融程度更高的歐美不同,中國的國情和文化是獨特的,人們依然有外援是“外人”的感覺,靠他們贏球不算自己的本事。與此同時,有人認為歸化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治標不治本,無法改變中國男籃進步速度落后于世界的現實。甚至在吃到歸化的甜頭后,男籃是否會惰于抓好青訓、加速根基腐爛?

可以看到的是,反對歸化的理由顯得更“虛”一些,包含了更多的“如果”。民族認同感是一個宏大的議題,但我們能看到,中國男足的歸化受到輿論沖擊并非因為膚色人種,根本原因還是成績,假使男足真的沖進了世界杯又如何?更何況我們可以通過歸化擁有血緣關系、或在CBA征戰多年的外援,縮小這種認同差距。

治標不治本曾是我在三年前反感歸化的重要原因,但不可否認,歸化和青訓以及提升本土戰力可以并行不悖。目光長遠的舵手不會因國家隊成績稍有好轉而忽略基層問題,認識到這一點并不難。

倘若你真的認為歸化會掩障中國男籃頂層設計者的雙眼,那么面對這樣的領導者,即使不歸化,你便相信中國男籃會更好嗎?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孔德昕

體壇+籃球記者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