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黃思雋
一夜回到換帥前。0比1負于匈牙利,德國隊遭遇弗利克任內的首敗,也令弗利克賽前提出的打進歐國聯四強的豪言淪為笑談。
失利來得意外,又完全在預料之中。本以為在這樣一個“死亡之組”,首敗將會拜歐洲杯冠亞軍意大利和英格蘭所賜,結果卻是輸給“最弱”的匈牙利。其實早在3個月前做客布達佩斯時,德國隊就差一點輸了,那是《踢球者》雜志筆下“弗利克任內第一次真正令人失望的發揮”。算上去年歐洲杯最后一輪,德國隊近15個月3次對陣匈牙利,每一場都是在開局20分鐘內就率先丟球,每一場都占盡控球優勢(70%、65%、69%)卻難以創造出機會,從未取得過領先,而且進球逐場遞減。在這個過程中,勒夫將教鞭交給了弗利克,德國隊卻始終沒有找到對付這個“小鄰居”的辦法,更別說找出一條重返世界之巔的出路了。
0比1負于匈牙利,德國隊的信心嚴重受挫。
“三無”德國隊
如果說弗利克執教首年9勝4平保持不敗是蜜月期,也是令不少媒體和球迷——尤其是堅信德國隊過去兩屆大賽的失敗皆因勒夫耽誤球員,而非球員辜負勒夫的那些人重新看到希望的一年,那么第2年的開頭,在距離世界杯首戰正好還有2個月之際,一切美好的幻想一下子就被一盆冷水澆滅了。
尤其是只有3次射門與1次射正且以0比1落后的上半場,德國隊所踢出來的足球,跟2018年世界杯上那種“慢動作傳控”簡直一模一樣,沒有前場壓迫,沒有節奏變化,沒有欲望和激情,令人昏昏欲睡。正如基米希賽后所說:“我們上半場一無是處,我們失去了一切。我們的傳球太慢了,出現了太多失誤,以這樣的方式讓匈牙利進入到比賽當中。”
換邊之后,弗利克立即用克雷爾換下狀態低迷的右邊鋒格納布里,將首發右后衛約納斯·霍夫曼推上去,改打三中衛和四后衛之間切換的陣型。由于比賽基本在匈牙利半場進行,德國隊實際上變成三后衛,進攻時變左邊鋒的勞姆回防次數有限。變陣效果是有的,德國隊換邊后不到15分鐘所創造出來的機會就已經多于整個上半場,但薩內的小角度抽射被古拉奇擋住,穆勒接越位在先的霍夫曼回做破門無效,維爾納禁區中央的彈射綿軟無力,基米希的左肋遠射將將偏出近門柱。
穆勒的后點頭球是德國隊在上半場唯一一次機會。
本以為德國隊距離扳平不遠了,但實際情況是匈牙利在比賽尾聲更有機會打進第2球,替補出場的馬丁·亞當和克萊因海什勒先后獲得直面門將的射門機會,好在特爾斯特根手腳并用作出2次精彩撲救,德國隊才不至于輸得更難看。《踢球者》雜志首席記者維爾德在賽后評論中就指出:“總體而言,德國隊缺乏組織的手段與頭腦。下半場有努力,但沒有創造力、想法和靈光一現。”取代因新冠缺席的諾伊爾而擔任場上隊長的穆勒則將球隊的表現形容為“三無”——無靈感、無干勁、無機制(即沒有可以熟練運轉的體系)。
弗利克也毫不避諱地指出:“這是最近14場比賽以來最為糟糕的上半場。沒什么勇氣,沒什么活力,沒什么強度,有太多的失誤。下半場好一點,但也沒有創造出足夠多的進球機會。”
連勝恢復信心?并沒有
以這場比賽本身而言,德國隊除了輸在昏睡的上半場,還輸在了太多球員不在狀態。賽前人們就擔心,拜仁球員會將近期在聯賽中4連不勝、進球難產的低迷狀態和信心帶到國家隊中,結果也確實如此,甚至更糟,連非拜仁球員似乎也被“傳染”了。除了特爾斯特根(其實對于亞當·紹洛伊的進球也要負上一定責任,那球絕非不可撲救,但他完全沒有做好準備,全程目送)和呂迪格還算發揮正常,其他人都表現掙扎。換了個發型的薩內是表現最積極和努力的拜仁球員,下半場位置內收后對于進攻的參與度大幅提升,跟替補登場的穆西亞拉之間配合默契,但他究竟能不能進球或幫助隊友破門,依舊像在拜仁那樣難以捉摸,缺乏效率與連貫性。
換了新發型的薩內下半場表現活躍,但沒能改變戰局。
球員戰意與狀態不足并非偶發性事件。6月11天4賽期間,這種情況就已經存在。本屆歐國聯開打至今,德國隊一直保持壞一場、好一場的節奏。首戰做客重新組建的意大利打得非常糟糕,接著對陣英格蘭踢出了精彩場面,隨后在造訪匈牙利時又一次令人大失所望,直到再戰意大利才終于收獲場面與比分的雙豐收,如今又是一場糟糕透頂的比賽——但愿下一場對提前降級的英格蘭又能重新踢好,否則麻煩會更大。
不少媒體和球迷,甚至包括球員都認為,德國隊在換帥之后通過世界杯預選賽的連勝逐漸恢復了信心。但以德國隊的檔次和目標,贏幾支三四流球隊就可以恢復王者之氣?至少從3月底對荷蘭的友誼賽開始,近6場比賽僅1勝4平1負的表現(一度4連1比1),這種教練無法控制的忽冷忽熱的發揮,已經可以徹底推翻這一結論。這絕對不是一支信心滿滿的冠軍級球隊的表現,這依舊是一支缺乏必勝信念并且自我懷疑的德國隊。
維爾納又一次消失
這場對匈牙利的失利,不僅可能導致弗利克對德國隊的心理重建前功盡棄,而且又一次證明了維爾納根本配不上弗利克如此無條件的信任。在70分鐘內,維爾納除了那次接穆勒做球插入禁區中央停球后綿軟無力的右腳彈射,就幾乎沒有任何存在感。他僅僅觸球12次,完成了10次傳球(7次成功),外加1次越位。而對位將他替下的哈弗茨在短短26分鐘(算上補時)內就觸球15次,完成了10次傳球(8次成功),而且包括禁區邊緣爭搶高球的頭球擺渡。不是說哈弗茨表現得有多好,而是維爾納在這個傳控體系和這種比賽局面當中真的是形同虛設。
維爾納又一次在這種半場攻防戰中消失。
上一場5比2大勝意大利,維爾納打進第4和第5球,將自己在弗利克任內的數據改善為11場8球,而且他進球的6場比賽,德國隊保持全勝且打進23球,看上去他的發揮至關重要。但當時我已經指出,其實并不是維爾納的進球為德國隊帶來勝利,而是只有德國隊踢得出色,贏得酣暢淋漓,維爾納才能進球。除了2比0擊敗“魚腩”列支敦士登一戰首開紀錄,維爾納的其他進球都是擴大優勢,甚至是錦上添花。而一旦德國隊整體運轉失靈,維爾納就會“人間蒸發”,4連平期間如是,這場對匈牙利如是。他不是一位能在困境與逆境之中給予球隊幫助的球員,更不用說用進球力挽狂瀾了。
弗利克一邊堅定不移地使用4231(即便有一些局部變陣,但始終堅守單前鋒),一邊又無條件信任完全不適合在傳控體系中出任單箭頭,而且已經在世界杯和歐洲杯決賽圈,包括在切爾西長期與反復證明過難堪大任的維爾納,嚴重制約了球隊的成長。
曾有不少人將維爾納類比莫拉塔,兩者在俱樂部和國家隊的發展當中,包括在媒體和球迷中的口碑確實有不少相似之處。不過,莫拉塔在如今的西班牙國家隊當中即便進球不多,也經常被人吐槽,但戰術作用相當明顯,甚至可以說不可替代。維爾納呢?他一旦不進球,幾乎就毫無作用,甚至進了球,你也不覺得他有那么重要。這幾年下來,經歷了出國闖蕩、成為歐冠冠軍又回到萊比錫,維爾納依舊是那個優缺點都相當突出,很難用好的維爾納。直到如今,弗利克都沒有找到用好他的辦法。
多帶一個高中鋒吧
這場比賽中維爾納、哈弗茨和盧卡斯·恩梅沙的出場順序,基本就是弗利克對于中鋒人選的排序,唯一的正印9號直到85分鐘才替補登場。直到最后15分鐘左右,德國隊才不得不放棄短傳滲透,有意識地從中后場或邊路直接起球到禁區。問題在于,無論是1.88米的哈弗茨還是1.85米的恩梅沙,都不是所謂的“空霸”。恩梅沙剛一出場,就浪費了勞姆一腳精準的左路傳中。隨后基米希禁區弧內迎球右腳打門稍微偏出左門柱,這也是德國隊的最后一次良機。
這樣的德國隊,穆勒實在是帶不動。
德國足球真的沒有像匈牙利隊長亞當·紹洛伊那樣的強力中鋒嗎?非也!目前以5球高居德甲射手榜次席的云達不來梅中鋒菲爾克魯格(1.89米)算是一個,在國際比賽周之前剛剛打進德甲處子球,幫助奧格斯堡1比0擊敗拜仁的默吉姆·貝里沙(1.88米)目前也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弗利克甚至還可以考慮曾短暫入選過國家隊的德甲歷史替補射手王尼爾斯·彼得森(1.88米),或者一直在球迷當中呼聲很高的德乙歷史射手王特羅德(1.92米)這兩位老將。
這幾位中鋒固然水平不是很高,不具備在德國隊打輪換的實力,也無法提高球隊的上限,但在比分落后、只剩幾分鐘,不得不簡單粗暴地砸高球的情況下,這些擁有身材與對抗優勢的中鋒,完全是可以派上用場的。尤其是考慮到本屆世界杯也是每場比賽可以換5人,大名單可以報26人,多出來的名額至少可以留1個給這樣的“低水平高中鋒”。這一次弗利克只是征召了24名球員,他也明確表示,世界杯上多出來的名額他會好好思考怎樣利用。相比于寄希望于弗利克在世界杯前利用僅剩的2場比賽(下周一晚對英格蘭的歐國聯收官戰,以及11月16日對阿曼的友誼賽)與有限的訓練機會,試驗新的前場體系和組合來激活維爾納,還不如指望他多帶一個中鋒,以備不時之需。
弗利克對于這場內容極其糟糕的失利非常不滿。
事到如今,德國隊基本的戰術和人員框架已經徹底定下來,不可能再有大動作(弗利克也明確表示“搞試驗的時間已經過去了”,盡管本場他又重新試驗了一下霍夫曼打右后衛),一些仍然有望解決或壓根解決不了的問題,一早就擺在眼前,不是輸給匈牙利才出現。說白了,這就是一支陣容結構有太多短板的德國隊,并不具備爭冠實力,可能打進八強就可以滿意了。
有了勒夫因迫于輿論壓力而不斷自我否定,最終以“很不勒夫的方式”輸掉去年歐洲杯的經驗教訓,我們寧可弗利克一意孤行,按照自己最初的設想去應付這屆世界杯,而不要試圖臨陣修正。說不定,像去年歐洲杯上的西班牙隊那樣,好運會因為教練的倔強而降臨,然后一切就會走上正軌。反正這屆世界杯對于弗利克和德國隊來說,學費是完全交得起的,2024年本土歐洲杯才是“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