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特約記者 楊健
還是熟悉班底,還是熟悉的老將,作為32強大名單最缺少懸念的球隊之一,米赫涅維奇公布波瀾26人之后,幾乎沒有引起任何波瀾。除了歐洲杯上表現出色、但在利茲聯已經丟了主力位置的克利赫在社媒發了通牢騷,“翼騎兵”安靜得出奇。畢竟,常年預選賽和正賽戰績倒掛的他們,“軟腳蝦”的負面光環已經籠罩了將近20年,這支持續老化、整體平庸的球隊,白跑一趟仍是大概率事件。
進入新世紀以來,波蘭幾乎是歐洲參賽隊中最為拉胯的存在。2002、2006和2018三屆世界杯,預選賽虐菜“穩如狗”的波蘭,均在小組賽任人魚肉,早早打道回府。尤其上屆坐擁天賜分組形勢,卻一敗再敗提前出局。丟人現眼之余,也倒逼米赫涅維奇敲定名單時格外小心。只帶了4名前鋒、后衛則多達9人,其中能打右后衛的就多達4人。而在人員來源方面,意甲貢獻了波蘭隊多達11名國腳,米赫涅維奇顯然是希望球隊以防守反擊和戰術紀律為前導,避免前幾屆世界杯的一觸即潰。對此米赫涅維奇也有自己的解釋:“放棄考納茨基、克利赫等人是非常艱難的決定,但我必須從47人中選出26人,作為前國青隊主帥,我的確欠他們很多,但我們既不會回顧一年前發生了什么,也不知道明年會發生什么。我沒有為未來培養國腳的想法,我們的目標是至少踢4場比賽,所有人都必須在此刻發揮作用。”
往積極方面講、頭輕腳重的人員配置是小心駛得萬年船,而消極一點看,則是不求出線,只求體面。歷經2018世界杯和2020歐洲杯相繼小組折戟后,FIFA排名最高時18名所帶來的狂熱樂觀,已經逐漸回歸理性。球迷對這支波蘭隊的寄望,更多是踢出風格,而不是窩窩囊囊地送分,對于前幾屆都被預選賽勢頭壓垮了的波蘭而言,這未嘗不是一種減壓。
事實上,這一思路在9月的歐國聯期間就展露端倪,自知無力和荷蘭、比利時爭鋒頭名的波蘭,索性開始了多個側重防守的陣型的演練,雖然仍難免輸球,但完成保級任務同時,至少也避免了6月1比6負于比利時的慘案再現。但令球隊上下都略感沮喪的是,無論352、343還是433進而4231,波蘭隊幾乎把手頭人員試了個遍,但均是優劣互現,難以作為常規戰術使用。
波蘭隊能從附加賽的慘烈內卷中潰圍而出,老將們的經驗仍是最大法寶:作為歐洲列強中10年來主力變動幅度最小的存在,包打一切的萊萬固然給球隊套上了光環,但克雷霍維亞克、澤林斯基、米利克等長期服役的骨干,同樣兜底著球隊的下限。但重用老將亦是雙刃劍:防線上34歲的格里克和30歲的貝雷申斯基都是防空出色,但轉身緩慢的類型,球隊被打身后的風險驟然提升;至于34歲的格羅西茨基和35歲的延杰伊奇克,球隊更看重的是他們的個性和經驗。
當然,米赫涅維奇也絕非對年輕人完全關上大門,扎萊夫斯基、基維奧爾、卡明斯基、斯科拉希4名00后雖然算不得多,但比起上個周期老將唱主角,已是莫大進步。更何況球隊還多了放棄英格蘭國籍的卡什助陣,維拉右閘是這支波蘭隊中急缺的中生代,而在尤文逐漸恢復最佳狀態的米利克,也堪稱萊萬近年來最可靠的僚機。
盡管擁有超級射手萊萬,但在媒體、球迷和業內人士看來,鶴立雞群的萊萬,并不能改變波蘭隊整體平庸的現實,而新世紀以來每每大賽“一輪游”,更加重了球隊的悲劇色彩。盡管在附加賽中,波蘭隊表現出久違的韌性和決心,但球隊頭頂的諸多問號,顯然一時半會并無法掃除。對此,上世紀70年代波蘭隊的世界杯英雄拉托也不無感慨:“我始終祈禱國家隊能夠順利出線,也希望羅伯特(萊萬)能在迎來他的世界杯首球,畢竟我和當年的隊友們都70多歲了。國家隊顯然會在世界杯后有巨大變化,但有些球員現在是必須入選的,米赫涅維奇必須像古爾斯基(波蘭隊傳奇主帥)一眼勇敢,這就是教練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