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銳深圳報道 第二屆“灣區杯”大棋士賽決賽一經結束,兩位對局者羋昱廷九段和丁浩九段都會打開手機,回看對局過程中超級AI絕藝如何講解棋局。這也成了當今高手們比賽結束后的定式。2021年倡棋杯決賽在上海應氏大廈結束時,丁浩和楊鼎新兩位棋手腦袋湊在一起,對著手機復盤剛剛結束的棋局。 圍棋是要分出勝負的競技,能戰勝對手的一定是最新、最具有效率的技術。也正因為圍棋有勝負,所以才避免了無數的口水戰,類似于唐詩中的李白杜甫之爭,書法界的顏柳歐趙四大家排名以及初唐四杰排位,就算是爭論千年,也不會有個結果。
然而,圍棋雖也是中國傳統四藝之一,卻因為它有勝負,所以棋盤上一分高下,堵住悠悠之口。當年與日本本因坊一門明爭暗斗多年的幻庵因碩曾說過“以勝負定高下,愚不可及”的話,但圍棋既然是一門勝負的藝術,那么除了輸贏,沒有什么比之更具說服力。也正因為圍棋有勝負,所以才能融入當今世界,從而在世界范圍內流傳開來。
當年日本圍棋一枝獨秀時,中國棋手靠著日本雜志刊載的大賽棋譜學招,這與少年吳清源通過父親在日本郵購的圍棋雜志學棋如出一轍,原因是那時期的日本圍棋代表著最先進的圍棋技戰術。事實亦如此,50多歲的伊藤友惠五段都能將當時中國最強的棋手都殺得落花流水,已足以證明當時中國圍棋技戰術的全面落后。
上世紀90年代,無論是曹薰鉉、徐奉洙為代表的“韓國流”,還是以李昌鎬自創的后半盤決勝之道,無疑都是比日本圍棋更為先進的新型技戰術,尤其是李昌鎬,最先將一盤棋的決勝戰場由前半盤挪到后半盤,憑借其精湛的官子功夫半目、1目半戰勝對手,以至于讓飽受其折磨的師父曹薰鉉說出“下圍棋真沒意思”的話來。
如今最先進的圍棋技戰術無疑是由AI帶來的,自打AI問世后,過去一些經典定式、布局已絕少出現,比如大斜、大雪崩、妖刀、三連星、中國流等,原因是,這些定式和布局在極其注重每顆棋子效率的AI看來,已經不能成為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子效平衡既被打破,那么定式、布局的前提就已不存。
千古無同局,AI再強大,也不可能提供各種對局模板供人使用,說到底,對局是在人與人之間進行,AI能給人提供的是思路、方向,對同一種局面下每顆棋子價值的不同判斷。因為如今的AI要讓最強的人類棋手兩子以上,那么,AI給出的價值標準就是最接近圍棋真理。
對AI序盤點三三的下法不能贊同的棋圣聶衛平卻也推崇AI的棋力,與AI搭檔下聯棋時,他常常用“打將”來給搭檔AI以選擇機會,已把AI當作上手。復盤時他的口頭禪也是“AI覺得應該怎樣下?”最近成績出色的丁浩、楊楷文、李軒豪無不以AI作為訓練利器,提升自己實力。
柯潔九段其實是最早的AI受益者,他曾經說過:“因為AI比我們強,所以我們必須要向它們學習。我之前還說‘再也不和AI下棋’,這話我后來想想有點幼稚。”直到今天,這仍然當為職業高手的箴言。拒絕AI,無異于鑄劍為犁,刀槍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