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王曉瑞報道
2023新年鐘聲剛一敲響,吳少聰在朋友圈里就發布一段小視頻,題為新的開始。那時,與他相熟的幾位密友對其啟程留洋,早就有所耳聞,只是心照不宣。但其實,了解吳少聰的人都很清楚,在這位少年的內心,歐洲,一直是他夢寐以求的平臺。這次留洋土超,他很堅定,甚至可以說是一往無前。
吳少聰在中國足壇被很多人所熟知,是從效力恒大開始。但在此前,他曾有過一段留洋日本的經歷。從履歷上來講,完成在J1清水鼓動、J2京都不死鳥一線隊的注冊,甚至入選聯賽18人大名單,對于一名不過十八九歲的中國球員實屬難得,因為大多數同齡的日本球員,在此年紀都是就讀大學。但即使當年待在日本相當艱苦,吳少聰一直懷有一個奔向歐洲舞臺的追求,“夢想還是將來要往歐洲那邊踢。”之后,就算加盟廣州恒大,拿冠軍、進國足,職業生涯平步青云,吳少聰也沒有忘記這個目標,“歐洲,我還是很想去,我也有我自己的規劃。”去年7月,他在青島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曾經如此表示。
那是一次偶然的交流機會。國足選拔隊前往日本參加東亞杯。球隊在出發前,介于吳少聰曾在日本闖蕩的經歷,我有幸與他展開一次對話。也正是通過那一次采訪,吳少聰向記者講述他對留洋的各種看法。而事實上,在去年前半段,就有相關人士試圖運作吳少聰登陸歐洲,但最終涉及與廣州隊的合同問題,未能如愿成行。
在那次對話中,對于留洋日本所遭遇到的曲折,吳少聰有著邏輯性很強的總結。比如在清水鼓動U18,他因身體條件出眾(身高1米92),可以彌補技術上的短板,從而很快脫穎而出。但進入一隊后,在身體上的優勢已經微不足道,從小在國內訓練所積累的差距,就很容易體現出來。當然,后期在京都隊,他又體會到外籍教練和日本本土教練對于外援看法的差異性,而這又是很多中國球員留洋日本遭遇瓶頸的主要原因——假如外籍球員的個人水平,無法超過本土球員至少一個檔次,便很難給予一定的比賽機會。之后在王嘉楠和陳彬彬身上,就充分體現出這個“潛規則”。
對于留洋日本和留洋歐洲的不同,吳少聰當時這樣理解,“我覺得在日本,針對技術環節上的強化,需要一個時間上的積累,(一名年輕球員)才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但如果一名球員是以20歲出頭的年齡,要嘗試與現代足球接軌,應該還是前往歐洲(更好一點),去踢更快節奏的足球。” 我不清楚他是怎樣形成這樣的足球意識形態,但吳少聰的思路十分清晰。他甚至舉例道,“比如一場比賽跑動1萬1、1萬2米的那種高強度和快節奏,上身體和上對抗的那種,哪怕是在歐洲第二、三級聯賽踢球,都會讓球員累得夠嗆的那種比賽,(對于年輕球員)是需要那種較量尋求提高。”
所以面對記者的提問,“是否考慮重回日本踢球”,他很直接地給出另一種答案,“作為像我這樣年齡的球員,是很難再用一年、兩年時間前往日本繼續去熬,從最底層去熬,即使熬出幾年熬到了頭,最多也就針對技術層面(有所改進)。以前傳不過去皮球,現在可以傳過去了。那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快節奏的觀察和對抗,需要快節奏的比賽。”在吳少聰看來,17、18歲剛到日本時,可以通過兩三年的積累,修正從小欠缺的技術功底。但如果真想提升對抗和節奏,比賽還是擺在第一位的。相比起來,可能歐洲更加適合這方面的發展。
現在看來,很難定論他的這番觀點,是否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但至少到今天,吳少聰還是堅持他的選擇,“夢想還是要往歐洲那邊踢球。”當然在5年前,他登上竹內亮導演的紀錄片《我住在這里的理由》時,還曾許下更大的愿望,“將來進入國家隊,最好能踢世界杯。”前一個夢想,他已經在去年東亞杯實現。至于后一個,至少現在來看,吳少聰還有兩三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