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拍攝馬拉松,這家公司拿到了千萬融資

體壇產經04-07 07:32 體壇+原創

3月26日,蘇州馬拉松比賽日當天,國內專業戶外運動影像內容創作機構“軻影像”獲得蘇州途銳戶外傳媒千萬級人民幣A輪投資。這則消息在圈內迅速傳播開來。

作為軻影像的創始人,車可沒什么“概念”地就拿到了一筆千萬級別的融資。

“他們都問我這是不是整個路跑圈今年的第一筆?”他的確不知道,也的確在融資上花的精力不多。春天來了,路跑在升溫,春節后,各種籌備工作早就填滿了他的日程。

他并不算一個典型的走融資路徑的創業者,沒有那么多邏輯縝密的商業模式設計。軻影像從最早的一個跑步運動攝影工作室,到現在演進成了覆蓋數十萬粉絲群體的媒體。車可更多是在“跟”著跑,跟著行業在跑,每一個業務線的開拓都是在順應那個節點的需求變化。

“我的投資人對軻影像的評價是,已經完成了自我品牌的建設,通過原創內容吸引了一大批粉絲,甚至完成了私域流量的轉換,形成了一個閉環。”車可在評價自己和軻影像時,卻要樸實得多,“我就是要保證產出內容品質在行業的最頂端。”

接下來,讓車可“撓頭”的事會迅速變多。如果說之前的軻影像,更多是在依賴他的天賦、審美和資源的整合能力,那之后模塊化、矩陣化、產品化和標準化,以及這個過程中所伴隨的技術體系和商業化路徑的重新梳理,都會給車可提出更高的要求。

當然,這是讓他興奮的點,如果他怕了,以軻影像的現狀,他不太會去拿這筆融資。

練級打怪

車可先是一個攝影師,之后才在前面加了一個定語,變成了一個“路跑攝影師”。

2015年,他偶然參加了“八百流沙極限賽”。這個四百公里的戈壁極限越野賽事,此前賽事方根本沒有設置專門的影像記錄。車可只是覺得有趣,就去當志愿者了。

7天之后,他回到家的直觀感受是“恍如隔世”,似乎戈壁才是他應該在的地方,“什么房子、車子都沒那么重要了,有一種再也走不出來的感覺。”他按自己的理解剪了一個片子,一下子就在圈子里“炸”了。

“所有行業里的人都在轉發,馬上,阿迪達斯、哥倫比亞這些品牌就找到我要合作了。”那時候,行業是個“真空地帶”,車可的天賦無縫接入,軻影像就這么迅速地誕生了。那段日子,車可不停地在拍攝,他成了國內最頂級的賽事攝影師。

但那個都是單兵作戰,真正激發他體系化能力的是2017年的北京馬拉松。

對于這些剛剛走向大眾的馬拉松賽事運營方來說,也沒什么概念。但整個社會進入影像時代所帶來的焦慮感是明確的,一個如此規模的賽事,早就超脫了體育的范疇,它是一個城市的縮影。

賽事方找到車可的理由是看到了他此前拍的一條天津城市宣傳片,這個紀錄片在當地還是引發了不小的動靜,幾家天津的官方媒體都對這件事做了報道。懂賽事,又懂城市,這不就是一個馬拉松攝影師該具備的要素嗎?

但車可的壓力很大,賽事方只是提出需要一個紀錄片,沒有范本,國內也沒有成熟的服務商,需要他自己從零開始。

他的做法是把自己“模塊化”,他找來了20多個人,基于過往自己的工作流程,分成了包括點位、影像輸出、后期素材整理等若干個組。他自己是“制片人”,分管三、四個小組長,由他們再去完成更細致的工作實施。這是一個典型的“三級管理”制度。

整體上算是順利的,這也得益于賽事方的配合,都是商量著來。“他們甚至在天安門給我弄了一個吊車拍起跑。”車可沒踩什么大坑,但他也深深感知到城市馬拉松這種大型賽事跟原有專業賽事的本質區別。

“你要考慮北馬到底要展示什么東西,除了賽事本身之外,跟這個城市有關的東西是什么。”車可也慶幸當時的攝影師和一大批志愿者拍了大量的素材,天安門的宏偉、城市街景的立體,還有跑者、公安、志愿者……有宏大敘事,代表著一個城市,又有動人的小人物。

這也深刻地影響了車可在后來搭建全國“攝影師庫”時的選擇標準,“跟我合作的超過500人了,每個都有自己的特點。有的就經常‘出錯’,但你必須用他,因為只有出錯時才會靈光一現。有的就是很穩,很少自由發揮,出錯率極低。”

直到2019年時,軻影像活最多的一天,拍了八場賽事。這時候已經是“分級管理”了,車可培養了幾個“小制片人”,來分擔他2017年在北馬時的角色。車可這時候更像是一個“質量把控者”,他對賽事和攝影師們已經太熟悉了,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從庫里挑選每一個攝影師,然后完成前期的培訓,剩下的就是制片人去統籌安排。

“還是會時不時地出一些小問題,比如有個賽事,我們差點沒拍到冠軍沖刺終點的素材。”這本來是車可的活,但不巧那天所有車都堵在路上了,還有幾分鐘,冠軍就要產生了,他還沒到位,“我就在群里求助,剛好有個當地粉絲就住在終點附近,我快速地教他了一些拍攝技巧,就這么完成了。”

這些小問題最后都落在了一些具體的安排上,比如自那次賽事之后,無論如何,車可都會在起點和終點各設置一個人。再比如,素材原來是備份2份,現在都是3份,“而且分開運回來,有的郵寄,有的人坐火車,坐飛機,即便來不及都坐飛機,也不能坐同一班。”車可說。

“無心插柳”

車可就是這么一路練級打怪,一路成長起來。還有不少“無心插柳”的事,構建起了他現在的商業模式。

軻影像旗下包括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在內的媒體矩陣已經超過50萬粉絲了,這比絕大多數賽事的官方賬號都多,不經意間成了行業大號,還時不時地出現10萬+的爆款。軻影像還運營自己的粉絲群,也有模有樣。而此前,這些都只是“附屬品”,車可只是想有一些自己的渠道去發布一些他認為好的作品和素材。

車可現在不把這些“割裂”著看,這就是一個媒體公司下邊的內容產品,只是提供的服務不同,但內核都是賽事影像,都要靠好的內容去驅動。

3年前,如果跟他聊軻影像在整個行業中能變多大,他估計也沒什么概念,因為太缺人了。而他原本只是為了展示作品的攝影愛好者社群,現在完美地解決了這件事。車可說,現在一天拍十場,可能都在能力范圍之內。

但他越來越發現,這群哥們兒能發揮的價值更大。“用句時髦的話說,軻影像已經完成了‘供給側改革’,實現了所謂的UGC(用戶原創內容)。”車可就此搭建了自己的攝影師庫,基于粉絲群,還有志愿者庫。大家夠跟他一樣,熱愛攝影,也熱愛路跑。他當然能拍出更多維度的素材,因為風格各異,片子還更有故事,更動人。

這是時下熱門的AI技術所替代不了的。“市面上也有一些團隊是拿技術說事的。”車可并不太在意,在他看來,這還是一個跟人有關的生意。會有人問他會不會受到沖擊,他一般會提到三點:

“第一,我們是專業做影像的,也在業內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在整個構圖和取景上有優勢,我們有自己的模板庫,都是動態調整,不是純粹機器能驅動的;第二,后期加工看上去機器能模板化,但我們過往的經歷還是會認為,每個片子都應該有它獨立的敘事邏輯,不了解賽事,不了解當地情況,少了感性的因素,片子能承載的信息一定是少的;第三,我們的這群攝影師千錘百煉,各種意外情況都經歷過,也都知道該如何應對,機器能怎么做?”

他對這些賽事太熟悉了,包括北馬、廣馬、廈馬幾個頂級賽事在內,軻影像都是好幾年的官方攝影服務商了。“賽道哪里拍好看,當地人的共鳴點是什么,我比當地的電視臺都清楚。”車可說。

今年,車可還想嘗試做一些原創的類綜藝項目。比如做一個主題叫“圈兒”,請一些跑圈的意見領袖,展示他們生活的城市,個人生活愛好,更立體地去呈現這個城市和這群人。他可能還會通過商品“寵粉”,既然大家對軻影像如此信任和共情,那車可是否可以給這群跑者提供更具功能和更有文化屬性的產品呢?這都是他在拿到融資之后,需要快速去琢磨的事。

2C的“大項目”

當然,他的“大項目”是探索如何給每一個跑者提供影像服務,這也是資本方認為的大市場。他給自己的解決方案起了個挺繞的名字——馬拉松選手AI視頻。簡單說,就是給跑者提供一個幾十秒的個人小紀錄片。去年的北馬,他跟賽事方合作了一次,超過8成的跑者下載了片子。

用戶的反饋讓他興奮不已,“有粉絲說這片子,讓他花四位數都不覺得虧。去游樂場坐過山車,拍個驚恐表情的照片,都得幾十塊。”車可是理解這群人的“苦衷”,好多跑者花了幾千元,甚至上萬元,跨城市來參加賽事,除了自拍之外,他們跟這個賽事幾乎是零交集。

“我現在只是布了十個機位,能給你做10秒、20秒。但如果之后我可以做更長,更完整,比如在終點加上能采訪的機位,跑者可以說一段感言,會不會更有趣。”

車可做這件事的初衷是他在柏林看到賽事方提供的個人小視頻,定價超過百歐元。“拍的連跑者都看不到,太小了,但很受歡迎,我覺得我能做更好。”在他看來,這就應該是一項賽事的標配,跑者應該享受到這樣的服務。

當車可向賽事方提出這樣的概念時,他們也認。抖音、小紅書現在成了馬拉松最重要的傳播陣地,即使是跑者自發的素材,都鋪天蓋地。

但難點是如何收費。車可說大賽事還好,運營方本身就有動力采購這項服務。國內現在一場馬拉松的報名費就是200塊左右,即便是票房好的賽事,也很難完全靠報名費來支撐。但如果可以給跑者提供更多的服務,把報名費提高一些,那就可以辦一場非常不錯的賽事,而且還可以帶動產業鏈上諸多像軻影像這樣的服務商群體。

車可的打算是大賽事,就讓賽事運營方來買單,雙方一起把賽事品質做起來,也同時把賽事變成一項跑者愿意為此買單的項目,這是良性的發展。

相對小的賽事,車可就像個人提供2C服務,跑者可以自己花錢購買,這條路徑他也在去年嘗試過幾次了,效果也不錯。

接下來,車可需要大量地通過技術去提高這個服務的吞吐量和效率。

“每個賽事的點位我都跑了三、四趟了,我需要把對整個賽事的理解,包括視頻怎么組合,什么時候出現選手的視頻、空鏡和字幕,各個素材怎么搭配,去‘訓練’我們的機器,讓它能提供更漂亮的東西出來。”

這件事又讓車可“重拾”了剛剛結識路跑時的沖動。去年他們在北馬用AI生成了一個老大爺的個人視頻,只是軻影像的抖音號就13.7萬個點贊,火遍全網。人民網還對他的AI影像做了報道。

“這件事想想還是挺大的,如果馬拉松這么復雜的事情我們都能搞,那高爾夫、網球、飛盤這些,我們應該都能搞。”車可說。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