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薛珺鐸
看場面,熟悉嗎?再看比賽結果,是否也不陌生?本場聯賽究竟和近一個月前在主場悶平恩波利的內容有何區別?
一場不落的米蘭鐵桿球迷或許聯想到的糟糕回憶更多:碾壓式的控球率和慢條斯理的射門嘗試,最后無疾而終。
總而言之,這又是一場典型的“皮奧利式困境”。
幸運的絕平,爭四的絕境
賽前,球隊發布的海報中托納利映入眼簾,真正出現在首發名單上的卻是他的阿爾及利亞搭檔。即便前腰位是他近期頻繁上鏡的角色,本納塞爾仍舊沒把鏟搶的看家本領落下,唯一的制約只是體能,而且弗蘭克斯也并不具備為米蘭4號的盤帶失誤買單的本事。
遭受非議最多的,無外乎出現在名單上的比利時人。德凱特拉雷首當其沖,高昂的轉會身價猶如懸在他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負面影響在第24分鐘被具象化了:利用后衛失誤和自身積極的逼搶,他得到了一次近在咫尺的單刀機會,比利時青年穩妥起見,意圖把球趟過門將,頃刻間的猶豫,讓這次絕佳機會化作泡影。重壓下的德凱希望利用勤奮的逼搶證明自己的價值,可現實是,他送出的皮球與自身特性相符——綿軟無力。
薩勒馬克斯是個例外,本場牟足了勁的56號在右路撐起了進攻大旗,接卡盧盧長傳攻入的越位進球為米蘭提供了些許破局思路:面對弱旅,無需循序漸進地進行陣地戰攻堅,就用更為直接的方式撕裂對手的層層包圍。
兩次絕對機會足以讓對手重視,收縮防線的同時,逐漸累積起的火藥味讓對手下定決心,做起了攪局者。奧凱雷凱晃開米蘭兩名中衛命中的推射,讓人想起卡卡在夢劇場的經典入球,歷來穩健的卡盧盧與佳夫狼狽地相撞,目送對手笑納大禮。
幸運的米蘭又一次在補時階段扳平比分,但在爭四對手都穩穩收獲3分的局面下,但只怕米蘭球迷絲毫感受不到幸運,僅剩下窩火,米蘭生生把自己逼入爭四絕境。
如此輪換是否合理?
沒什么比首發陣容更能理解主帥對于一場比賽的態度了。在一眾爭四對手本輪面對中下游球隊時,齊整地排布出常規先發、嚴陣以待時,皮奧利不合時宜地選擇把信任票投替補們。賽前采訪中,皮奧利滴水不漏的作答,“我對今晚的球隊有很多期待……我在訓練中看到了一些好的方面,既有良好態度,也有一些出色表現”。很遺憾,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固執的帕爾馬教頭似乎忘記此前輪換的慘淡收效,更何況,是在爭四的關鍵時刻。
質疑為何鮮有輪換的聲音從未停止,用一場本該取勝的比賽檢驗答案,代價未免太大了些。巴洛-圖雷們的求勝欲并不差,可看到剛剛踏上草皮的萊奧能做的事——他用凌厲突破為迪亞斯送上了一記秒傳,所有人都認識到了本場輪替的不必要性。
或許皮奧利更希望押寶下一場同拉齊奧的對決,以此來洗刷4比0的恥辱。但考慮到球隊當下的精神面貌,誰都沒有十足把握斷定可以一雪前恥。
球員都不是鐵打的,到這個階段比賽也不可能沒有取舍。但綜合考慮,米蘭與拉齊奧交手后不到70個小時就是歐冠半決賽,以及本輪爭四對手都面對弱旅、下輪都捉對廝殺這樣的賽程安排,對克雷莫納用全主力穩取3分,對拉齊奧適度輪換,是否更為合理?
為何總陷入皮奧利式困境?
何謂“皮奧利式困境”?面對大部分意甲中下游對手,米蘭在場上大都足以控制住場面,但總是久攻不下,得勢不得分后,焦躁情緒開始逐步顯現,再草草將原定計劃內輪休的核心換上后,以一場悶平收場,雙方的進球數都是零蛋。
當然不乏極端情況,例如本場比賽,陣型的大幅壓上讓后防線無比空虛,對手趁虛而入。此時米蘭所能倚仗的,無外乎時有時無的靈光一現。即便僥幸扳平,排名繼續原地踏步,甚至不進反退。這樣戰例在面對弱旅時屢屢上演,但皮奧利和衛冕冠軍們從未吸取教訓。
是衛冕冠軍對中下游球隊的態度問題?是雙線作戰下主力更渴望歐戰的正名?還是主力和替補間實力差距太大?或許兼而有之。
賽后采訪中,皮奧利談道:“球隊再不趕快換擋,就會很難進入前四名的行列。”皮筋假如繃得太緊,就會遭遇斷裂的反噬。可如果長久沒能經受考驗,剎那間的強力拉扯,只怕結果會同樣慘烈。
皮奧利如果不能解決“皮奧利式困境”,歐冠不敵同城對手,前四爭奪戰同樣飲恨的局面,也許將一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