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梁熙明
稍有智識的都知道,足球中是沒有意外的,童話都是騙人的,現實中的足球,與人世百業一樣,充滿了各種人性的丑陋。
馬爾蒂尼被炒了,同時還有一起工作的馬薩拉。從球迷的角度,令人難以接受,已經是紅黑圖騰的老馬,一手將米蘭從0比5亞特蘭大的百年恥辱中打造成意甲冠軍、殺入歐冠四強的老馬,就這么,被炒了?
萊昂為代表的球員更是難以接受,因為他們就是沖著老馬加盟并續約,準備將自己的青春巔峰留在米蘭的,他們對老馬,不但視之為AC米蘭的引路人,更因為老馬踢球的神圣地位,在足球上對老馬絕對信任并欽服。這本是米蘭吸引球員的一大特點,是別家俱樂部不具備的特殊優勢,但現在,美國資方將這一切,棄如敝履。
萊昂能放棄跳槽更大豪門,接受續約條件留在米蘭,毫無疑問老馬是最大成因,這才過去沒幾天就讓萊昂目瞪口呆,而老馬一走,米蘭正在談的轉會工作——奇克、鐮田大地、阿瑙托維奇,全部停頓。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再一次證明資本家的冷酷無情,被紅鳥踢走的馬爾蒂尼,與貝盧斯科尼踢走的里維拉,就是一回事。在權力和資本眼里,“紅黑之子”一文不名。
表面上,馬爾蒂尼與美資沖突在于,老馬希望加大投資,不然以米蘭實力難以應付雙線,導火索是本賽季德凱特拉雷以及奧里吉兩名球員的投資失敗,使得矛盾瞬間激化。
本質上,這是美式體育觀,以霸權方式向全世界推銷,不管別家國情隊情,結果產生的激烈對抗,一如這個國家開著航母戰機,向全世界推銷其民主一樣。AC米蘭與馬爾蒂尼,只是足球領域這種霸權體育觀的第一個名門犧牲品。
什么是美式體育觀?最簡單的概括:數據。風行北美的四大職業體育,棒欖籃冰,就是美式體育最直觀的體現——一到暫停,電視屏幕立刻打出球員各種數據:安打數、上壘數、抄截數、投籃數、籃板數......把球員個人技術能力,通過無限切割的數據細化,這既已成為美式體育管理的決定性依據,也成為美式體育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老馬與美資的沖突,就是美資蔑視歐洲的傳統模式,決心以自己的那一套來管理經營。何為美式經營管理?一言以蔽之,就是所謂“魔球理論(Moneyball)”。
《Moneyball》一書,由邁克爾·劉易斯著于2003年,該書以北美職棒大聯盟的小球隊奧克蘭運動員為例,通過奧克蘭隊的經營,推翻傳統棒球經營理念,從而總結出小球隊如何在職業聯盟中抗衡那些財大氣粗的豪門球隊(如紐約揚基)的方法。
傳統棒球經營理念,與足球大同小異,都是考察、試訓、交易,一個職業足球俱樂部要引進一名球員,不外乎這幾個步驟。2001年,奧克蘭在系列賽上敗給紐約揚基,三名高薪主力被挖走,球隊瓦解。隨后,奧克蘭主帥賓恩采用了新的數據分析法,通過“上壘率”而不是傳統的擊球率挑選球員,賓恩發現高上壘率球員身價不一定高,但他認為上壘率更能體現球員得分能力,而且概率統計方面,上壘率與比賽勝負結果存在更強的相關性。賓恩用這套理論建隊,結果2002年奪得職棒西部聯盟第一,并一度取得20連勝佳績。
賓恩如此神奇,2011年他的事跡拍成電影《Moneyball》,還是大明星布拉德皮特主演,中譯“點球成金”。
看到這里,讀者想必也明白了,其實就是賓恩建了一個新數據“上壘率”,推翻舊數據“擊打率”,以新數據挑選球員,加上寫書的拍電影的一吹,頓時成為“商業經典”。
但是,一支球隊取得勝利,除了體現球員能力的數據之外,還需要什么?無非是技戰術訓練、臨場發揮、主帥用兵、狀態調整、新人提拔、心理鼓動這些,管你是什么球,是什么項目,只要是體育比賽,就一定需要經歷這些。而真正決定比賽勝負的,恰恰就是這些傳統的東西。
邁克爾·劉易斯給賓恩吹噓的點球成金理論,還衍生出經營球隊的這些法則:
1.低買高賣,絕不花大價錢購買高價球員;
2.挑選球員只看數據,尤其是長期積累、經過精確計算的數據;
3.挖掘別人看不上眼的有潛力的新人,從不知名的球員中挖掘球星;
4.再生球星,低價引進一些受傷或狀態低迷的球星,讓他們重新打出狀態感覺,身價上揚。
可是我們一看,這有哪門子新鮮的?這根本不是什么新潮商業理論法則,這不就是經營球類俱樂部傳統手藝嘛?請問歐洲幾百號職業俱樂部,哪家經理人不這樣?
就以AC米蘭為例,萊昂、特奧、托納利這些球員,在引進時,哪個不是“有潛力的新人”,哪個是上億身價的巨星?低價引進的伊布、凱爾,他們已是黃昏年齡,但是米蘭信任他們,讓他們發揮出作用,重新打出感覺,這不就是所謂的“再生球星”嘛?
說白了,踢走老馬,就是美資嫌老馬花錢多了——但這一行是肯定要花錢的,球員買賣本來就有巨大的風險,職業經理人引進的球員中,因為狀態、性格、傷病、水土等多重因素,最后失敗的很正常。別說老馬引進德凱特拉雷,隔壁馬羅塔算牛了吧?本賽季國際米蘭殺入歐冠決賽,馬羅塔簡直封神,可是馬羅塔允諾小因扎吉帶上舊部華金·科雷亞,本賽季花2500萬買斷,恰恰是國際米蘭花費最高的這名球員,明顯成了水貨,只能輪換上場,為哲科、盧卡庫、勞塔羅等主力填時間,本身對比賽沒有什么扭轉能力。照美資做法,馬羅塔早就該開了!
踢開老馬后,美國人會完全按照自己的那套數據論來,米蘭會進一步嚴控成本,只根據數據挖低價年輕球員,而且會向數據公司購買一些“新數據”,比如你最近在民間技戰術分析家中開始常見的“期待機會轉化率”。
再翻成大白話,美資米蘭會是低成本運營球隊,放棄爭冠,賺錢為上。
最后以一個典型的美式數據狂故事,奉送給這些美國人。
2007女足世界杯,美國女隊連戰皆捷,一路殺入半決賽,直奔冠軍而去。半決賽美國隊遭遇巴西,主帥格雷格·萊恩突然一反常態,臨陣換門,撤下之前的主力門將索洛,換上老將斯庫里。
為什么?因為根據萊恩數據庫,斯庫里對巴西“數據好”!
可是,當時索洛狀態正佳,而斯庫里已經36歲,接近退役,此前一場沒上,明顯手感生疏。如果是臨陣出奇兵,換一名對手不熟悉的前鋒,倒也罷了,臨陣換門,而且換的是一個久疏戰陣的二門,這哪是奇兵,簡直失心瘋了!
不管!我只相信數據!
索洛回憶錄中透露,賽前萊恩將索洛單獨叫進辦公室,告知對巴西將上斯庫里,索洛大為驚訝,從沙發上猛然起身,萊恩非常大力地將她推回沙發上去!
當然,敢在家暴中跟老公動手、因為打過親戚兩次進過局子的索洛,也不是省油的燈。回憶錄中沒說的是,之后兩人動起手來,萊恩是不是吃了虧。
反正,數據狂的最后結果是,斯庫里呆若木雞,瑪塔們殺得血流漂杵,美國女隊屁滾尿流,4比0!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只看數據用兵的萊恩,就成為世界足球史上最最經典的趙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