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曼聯的國王”坎通納帶著一群熱愛踢球的孩子們在天遼地闊的新疆拍攝了一部少年足球題材的電影。六年后的2023年6月17日,《進球吧!少年》歷盡艱難,在全國各大影院上線!
又一部體育題材類型的電影,又一次有關熱愛和情懷的內心釋放。可惜,之前相同類型題材電影走過的艱難又一次擺在了主創團隊面前,甚至比以前更曲折些。自從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大火于熒屏前,成為一部現象級電影時,那時就不免有人發問,我們中國何時才能有這么出圈,影響力大的體育當紅電影問世?我們在一邊羨慕著人家的電影,一邊掙扎于中國當下的電影文化環境。
6月17日上映第一天,前國足主帥米盧帶著上海三名本土球員義務站臺,當他得知這部電影終要上映時,第一句話是,“我能為它做點什么?”在首映禮上,有鐵桿球迷帶著孩子從江西趕到上海,而出演影片的新疆孩子們看著那些再熟悉不過的畫面也偷偷掉下眼淚。那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地方,那是他們從心底熱愛的運動。
本以為首映過后,會有更多家長陸續帶著即將放假的孩子們在電影院度過一段輕松的親子時光。可熱鬧還沒散去,北上廣等大城市的影院排片就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好萊塢的各大商業片打著熱鬧的旗號來招攬觀眾。
沒有排片,內容再好的影片也沒合適渠道去展現自己。于是,《進球吧!少年》只能想盡各種辦法,延續著這部傾注了很多人心血的電影的生命力。這就是當下中國體育電影不想面對但又不能不面對的復雜而艱難的生存環境。讓人不禁問,拿什么來愛你,中國的體育電影?
坎通納曾一度受西方媒體圍追堵截不能出門
2015年,一年總會去新疆拍攝兩三次廣告片的陶葉健在跟當地司機聊天時,聊得最多的竟是足球。不管是在沙漠,還是村里,他總能看到有孩子在踢球。于是,他有了籌劃一部以新疆踢球孩子為主題的電影。一腔熱血,說干就干。
由于工作原因,陶葉健把想法跟法國最大的制作公司聊了,雙方一拍即合,就這樣對方牽線,敲定了大名鼎鼎的坎通納成為影片主角。
做劇本,編劇。主創團隊躊躇滿志,用熱愛發光。主創都很興奮,很帶勁兒,覺得遇到了難得一個好題材,夠有情節,有很多新鮮、有沖擊力的畫面。制片人回憶說,“做電影,最初的沖動一定是很強的。”
夠腕,夠順。可沒想到,埋伏在一腔熱血四周的困難才一個個伺機而來。
本來電影是計劃借2018年世界杯上映,那時中國足球的環境和周遭的輿論還沒這么黑暗和壓抑。拍攝隊伍有法方團隊,大家出于品質保證都堅持一線拍攝,人員規模相當龐大。為了保證拍攝質量,時間成本不得不拉長。如果說拍攝過程中所有的困難和挑戰,都可以用熱愛來抵御,但拍攝過后的命運,就由不得自己了。
拍完后,是過審這一關。片子不僅要過電影局,還要過諸多協審部門的審查。等了一年有余,內容刪刪減減,拿到了“準生證”。卻發現,有證在手,也不是想生就生,還得過五關斬六將。
電影談定了有意向的發行公司, 但又迎來了疫情對影視行業的無情血洗,宣發一度陷于停滯。零片酬出演的坎通納,由于影片涉及的地域問題,飽受外媒抨擊;西方媒體行形成的圍追堵截,嚴重到他一度連家門都不能出。
疫情好轉后,電影開始找新的發行公司。一來二去,《進球吧!少年》就錯過了俄羅斯世界杯,卡塔爾世界杯,等到的是中國足球徹底變天。2023年,《進球吧!少年》終于得到了批復:盡快上。可這個時候,幾千萬電影成本砸進去,宣發已沒有足夠預算。
砸不出高額宣發的預算
小眾體育電影難逃“受歧視”
中國電影,宣發全靠錢砸,成本至少要七位數。用制片人的話說,“你不可能把電影拋到市場,完全靠片子來發酵,它需要有營銷邏輯來支撐。”尤其是這樣一部非純商業片的小眾題材的電影。
圈內有句話,無宣傳,不發行。宣發不但能左右首批觀眾的規模及首周末票房,而且間接決定影片能在銀幕上呆多久,甚至從某種程度上影響影片的成敗。沒有超一線的發行公司,沒有高額投入的宣發成本,《進球吧!少年》在定檔之后,被剝奪了排片的命運。
自從影片上映之后,制片人在開心和遺憾的復雜心境中交織著。“北上廣的影院完全不排我們,我們現在只有幾百場的排片,對整個電影來說,是略等于無的。我們想多一點機會讓人看到都沒有。而且現在是觀眾想看都找不到看的地方。”官微的評論里,每天都有上百號人問在哪兒能看到?甚至都在艾特各大影城,制片人說,這是水軍都買不來的效果。但每天經歷這些時,開心和慚愧交雜。
《進球吧!少年》本是一部小眾題材電影,但沒想到卻遇到如此“歧視”,制片人也是有苦難言,“有點慘烈。我們確實沒法跟商業主流大片競爭,我們也確實是一部特殊題材的電影,但我們的存在不正是豐富電影文化多樣性嗎?如果大家只做最商業電影,那電影的生命力只會越來越弱。大量片子靠營銷和宣發做出來,那小片子就根本沒法有機會存活,這樣整個電影市場也無法良性循環下去。”
制片人也知道排片是商業行為,每個影院的生存壓力也比較大。但至少也要給這些小眾電影一線的生存機會。“我們確實無法和商業主流大片競爭,沒法在宣發預算充足的情況去慣著一些市場行為。但一部電影是需要有合理的生命周期,只給一天的機會,去看的人的數量都不夠達到一個影響后面想去看的人的基數,是不是要至少給它3天,或者一個周末。”
小眾體育電影靠初心
也更要靠市場營銷計劃
難,也還是要試。不試就完全沒有機會。于是,《進球吧!少年》一方面想找大城市里定點長期合作的影院,能至少一天排1-2場,讓想看到的人看到;他們也想回到新疆,借著6月29日古爾邦節,讓電影回到那片遼闊的土地上,回到那些抱著球鞋睡覺,扛著輪胎奔跑的孩子們身邊。
制片人說,“這個片子肯定是回不了本的。我們只是想多一點機會,讓想看到的人看到。票房失敗,我們可以接受。我們找到了新疆和寧夏的影城,想把古爾邦節作為一個策略重點,極力爭取這個檔期,把排期再做起來。”他們不想接受連一點機會都不給就要認命的現實。
經歷了《進球吧!少年》這樣一部極具地域和青少年題材影片上映后的周折,制片人說,這件事給了她和公司的人的一個經驗就是,以后要做非常商業的電影,才可能有存活的機會,“如果你再來一次(類似體育題材)的電影,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虧得起,這也是目前比較擔憂的事情。”
體育題材的電影,想在中國叫好又叫座幾乎少之又少。制片人透露,體育題材電影給到院線,他們會劃到“文藝片”,屬于“商業性最低的一條。”這樣的青少年題材被看做是沒有流量的影片,制片人也承認,“我們有點沖動了,拍得有點貴。但拍電影時肯定是想呈現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新疆你不去大沙漠取景,意義在哪里呢?如果拍決賽不在上海最好的球場,又有什么效果呢?”
作為電影人,制片人覺得,未來還如果想做體育電影,需要有一個更好的市場營銷計劃,“拍片子還是按初心拍,如果沒有初心是真心出不來好片子。但市場營銷是否先行,在合作伙伴里是否能拉上資源型媒體,拉上院線頭是可以討論的。因為有這些資源方,影院才會排你的片,如果是單純一腔熱血的公司,拍個還不錯的體育電影,去到市場里以后,跟我們是一樣的下場。”
《摔跤吧!爸爸》票房口碑俱佳,在制片人眼里國內電影展現這么豐沛情緒的片子還是不夠多。她覺得未來體育電影在內容端、市場營銷把握上思維要更清晰,故事要能更往前走。一腔熱血可以,但在市場營銷方面,不能要到上戰場,卻發現彈藥不夠。
在資深足球媒體人李響眼里,體育在我國還屬小眾,中國人對體育的狂熱還是不如很多歐美國外,而《摔跤吧!爸爸》之所以能成為體育電影的翹楚,不僅是因為影片有體育,還因為有親情。李響覺得,“《摔跤吧!爸爸》的“火”其實是特例,所以我們在做體育電影時,不能抱著定要打造一部爆片,票房賣多少為目標或拿這些來當做衡量其成功與否的標志。”
看過《進球吧!少年》后,李響覺得,在中國足球低谷環境里,放這樣的片子還是蠻有意義的,因為能讓你看到真心熱愛足球的人,“影片片花出來之后,我都會發到我們02年參加世界杯的那波球員的群里,他們看了都挺認同和感動的,也幫片子在社交平臺、在朋友圈自主轉發。”在李響眼里,拍攝《進球吧!少年》這樣的電影,是非常非常有勇氣的。如果能真正影響到哪怕是幾個孩子未來對夢想的選擇,就是有價值和意義的。
著名媒體人李響在看完電影后也表示,“這本就是一部親子&體育題材的電影,大人看可能覺得不是那么深奧,但對孩子們來說足夠了。我看完后,問朋友家一個在上國際學校的孩子感覺如何,孩子們的回答是很好,還挺打動她們。這對孩子來說,就足夠了。”
一位北京坎通納的球迷,在端午假期發朋友圈說,為了看《進球吧!少年》這部電影,他穿了大半個北京城,才找到一家放映的影院,看完之后,人近中年的他也不禁熱血沸騰,“跑了半個北京城 就為了看看曾經老特拉福德的國王坎通納 一個真性情的男人 一個偉大的偉大球員,這次他和新疆的小朋友們一起 完美的詮釋了什么是體育精神,進球吧,少年!”
一位來自新疆的觀眾看完后留言,“餐廳的舞蹈超級真實,新疆每個大大小小的地方都有這樣的餐廳,連我們村也是。”而一位西安的爸爸也在為看不到而苦惱,“本來答應放假了帶孩子去看,結果整個西安都沒有排片,我該怎么給孩子解釋?”一位廣州的觀眾看完后表示,“這種激勵少年的影片要全國播放,比一些無謂的商業片強千百倍。中國缺少激情少年,我們需要激情熱血!希望能在全國各地播放上映!這就是電影存在的意義,盡管它的存在是那么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