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馬德興報道
中超聯賽賽程剛過半,但爭議愈演愈烈。剛剛結束的第16輪聯賽中,從焦點之戰的上海海港對陣武漢三鎮,到保級大戰中的南通支云隊對陣大連人,裁判問題再一次登上熱搜,令比賽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而在整個過程中,VAR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更通俗點說就是執法的裁判們害怕承認責任,過多地甚至是完全依賴于VAR,這是導致如今爭議日趨增多的一個關鍵性因素。
當初國際足聯推出VAR技術本身一直就存在爭議,而且至今依然在不斷完善之中。中超是全球范圍內啟用VAR技術相對較早的聯賽之一,但是中國足協從一開始就犯下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至今則是令中國職業聯賽、乃至整個中國足球深受其害。何出此言?
在國際足聯的相關規定中,至今依然在強調一點:VAR僅僅只是輔助,不可能完全取代主裁判,主裁判在整個執法過程中,可以借助VAR,也可以完全不予理會。這一點上賽季歐冠決賽就已經給出了很好的示例,波蘭人馬齊尼亞克完全根據自己對足球規則的理解以及在場上的判斷做出裁決,而沒有受到VAR的任何影響。盡管賽后各國媒體以及球迷都對波蘭人口誅筆伐,但馬齊尼亞克在整個執法中遵循了國際足聯的基本規則與邏輯。
中國足球從2017年開始引入VAR技術,2018年開始在聯賽中全面推行。當時之所以如此早地引入,也是因為各界對裁判的爭議不少,中國足協面對的壓力同樣不小。在這樣的大背景下,VAR的出現似乎是一根救命稻草,一些人以為外界一直所說的黑哨、官哨等情況可以解決了。于是在裁判培訓大會上,時任某位足協領導就公開向所有到會接受培訓的裁判們強調:要“更大地”發揮VAR的作用,而且VAR要更多地“主動”介入!但是,此番講話和要求是完全背離了國際足聯引進VAR技術的初衷,但對照一下這些年來中超聯賽中過多的VAR主動介入的情況,似乎也就很容易理解了。盡管如今裁判事務的管理者已經換了人,但“毒害”卻是根深蒂固的,而且短時間內似乎還難以消除。
再更進一步說,如今執法聯賽的中國足球裁判們普遍存在著“害怕擔責”的心理,不敢承擔責任,害怕出錯并在事后遭外界的謾罵甚至是人身攻擊,所以在執法的時候更多地依賴VAR技術,因為一些人會有“反正有VAR,哪怕是完全不用VAR技術介入就可以做出判罰的犯規,也先忍著等著VAR介入”的想法。因為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自己不用擔責,不會遭到受損一方的攻擊,即便是漏判甚至是錯判,也因為有VAR技術可以事后進行糾正。這就反過來進一步促使現在的中國足球裁判更加依賴VAR,某種程度上,如果現在中超暫停使用VAR技術,恐怕到時候會出現各種匪夷所思的錯漏判。
如果了解了這樣的大背景,再來看一下中超聯賽中的各種爭議判罰,從至今尚未有說法的山東泰山隊費萊尼對陣上海海港的進球被吹,再到這一輪馬寧在上海海港隊對陣武漢三鎮隊比賽中的第一張紅牌(即任航的兩黃變一紅),可以說所有這些爭議的起因幾乎全部都是VAR的主動介入!表面上看上去,VAR的介入似乎很有理,但它卻背離了足球比賽的本質,背離了國際足聯的初衷,讓原本可以流暢進行的比賽變得支離破碎。即便是外界有爭議,也可以義正嚴詞地稱這是在執行規則!
當場上的主裁判看到或聽到視頻助理裁判的介入時,主裁判們又不能置之不理,否則又會陷入更多的口水之中。而外界則又會因為VAR的存在,動輒就要求VAR介入,從而引發更大、更多的爭議。甚至有些時候,在有些極個別情況下,VAR還有可能會成為整治某些“不聽話”俱樂部的最有效殺傷性武器。不然中國足球圈、一些俱樂部內部也就不會流傳著“得罪誰也不能得罪裁判”的說法。
這其實又回到了記者在另一篇文章《馬德興:南通被誤判,道德只是抓手,核心還是業務!》所提到的“業務與水平問題”。因為VAR的出現與存在,在何時介入、如何介入方面,說到底首先還是業務能力和水平問題。所以在當前全面反腐反賭的大形勢下,執法的裁判必須全面重新“回爐”,并且只有徹底擺脫和摒棄VAR依賴癥,扎扎實實提升裁判員的個人能力和水平,真正執行國際足聯在規則中所強調是“輔助”作用,中國裁判的整體水準才能得到提升,才有助于中超聯賽競技水平的正常發展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