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孔德昕
北京時間7月31日晚,一場在哪都找不到視頻直播的籃球比賽令人錯愕,望著干巴巴的技術統計,中國球迷和媒體人的內心寫滿了疑惑和憤怒:中國84比97中國臺北。
這是大運會男籃小組賽的一場比賽,中國隊在最多領先12分的情況下遭遇中國臺北大逆轉,慘遭三連敗。在比賽開打前,任誰也沒有想到會發生這樣一幕。
賽前的預期是怎樣的?我們不妨簡單回溯兩隊過去兩場比賽的情況。中國、中國臺北、立陶宛和巴西分在同一小組,中國隊和中國臺北均不敵立陶宛和巴西遭遇兩連敗。即便如此,人們依然認為中國男籃的水準要高出中國臺北一檔,因為中國隊兩場共計輸了22分,而中國臺北則兩戰慘敗88分!
面對擁有一眾職業球員的巴西男籃和由不少國青成員組成的立陶宛,中國男籃都沒有被對方打花。雖然個人能力和整體性都存在差距,但中國隊靠著韌性和部分球員的發揮讓比賽在末節仍有一定懸念。人們也翻出2013年大運會的數據,當時中國隊輸給立陶宛77分,這樣一比,如今這支大運男籃反而令人覺得頗具亮點。反觀中國臺北,他們遭遇兩場脆敗,對陣巴西更是狂輸58分!
“看看我們這邊的論壇你就知道,過去兩場打完網友也把自家球隊噴爛了,打得什么垃圾,內線超軟,根本沒管防守籃板。”一位中國臺灣的球迷在社交媒體上留言寫道。
然而就是這支前兩戰“打得垃圾”的中國臺北隊,送給了中國男籃一場失利。
頗顯諷刺的是,這場比賽原本由于沒有官方直播被一眾球迷批判(中國隊和巴西隊的首戰同樣沒有直播,據悉是本場比賽的球館青白江區文體中心體育館不具備直播條件,而不是轉播方不安排直播),而隨著中國隊輸球,沒直播似乎反而成了“好事”?至少輿論的巨浪不至于更加兇猛地襲來。
但無論是否有直播,這場失利又怎能成為“好事”,不過是徒增荒誕罷了。我們甚至無法通過比賽畫面來分析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只能對著技術統計發揮想象力。中國隊如預想中一樣占據體型優勢,贏了籃板球、前場籃板和罰球數(26罰21中vs12罰10中),甚至三分投射效率也比對方更好,但失誤更多、兩分球命中率慘淡。根據一些現場觀戰的球迷在社交媒體上的描述,中國臺北不斷利用高壓防守給中國制造麻煩,一浪又一浪的反擊讓中國隊感到忙亂。
“我們給大家布置的任務就是保護籃板、壓迫防守,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更多球權,多爭取進攻回合。我們在場上唯一贏球的辦法就是靠速度,球員們都非常努力,很高興他們今天做到了。”中國臺北主帥劉孟竹也談到了他們獲勝的關鍵。
此役中國臺北得分最高的球員是砍下26分的高錦瑋,他14次出手命中10球,三分線外8中5。這位身高只有1.75米的后衛并不會讓大陸球迷感到陌生,5年之前的耐高巔峰賽,他就曾和林彥廷共同帶領能仁家商擊敗大熱門清華附中,在五棵松體育館歡呼慶祝。隨后一年,高錦瑋還和林彥廷共同出現在綜藝節目籃板青春中,進一步被大陸球迷所熟知。
不久之前,高錦瑋曾經來到大陸試訓,希望沖擊CBA選秀,但由于情況不夠理想,他最終選擇退出CBA選秀參加中國臺灣T1聯盟選秀,并于第二順位被選中。
本場另一位發揮出色的中國臺北隊員是身高1.80米的后衛游艾喆,他在上半年剛剛率領國立政治大學在UBA決賽中擊敗高錦瑋所在的健行科技大學,游艾喆不僅幫助球隊在林彥廷受傷的情況下實現三連冠,自己還榮膺FMVP。這一戰他17次出手只進6球,拿到13分5籃板,但送出了全場最高的11次助攻(中國全隊13助攻),扮演了中國臺北的主腦角色。
一位暫時沖擊CBA未果、一位仍是大學在讀,這兩名矮小的后衛帶領球隊掀翻了看上去陣容明顯更加強大的中國男籃。我們陣中不僅有一眾CBA高順位球員(狀元王嵐嵚、陳國豪,榜眼趙柏清、祝銘震,5號秀鄒陽,6號秀黎伊揚),其中張寧、祝銘震、王嵐嵚更是已經在CBA賽場有過不錯表現的球員。就在人們近年為中國校園籃球涌現人才感到欣喜時,這樣一場失利像兜頭襲來的一盆冷水。
“大家一直在追趕世界的腳步,特別是疫情結束后,大家都打了大大小小很多比賽。以我個人來說,聯賽結束后沒有休息,然后去集訓、打三人籃球等等。可能對每個人來說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點拔苗助長的感覺,忽視了休息、運球投籃訓練這些最基本的東西。這都是現實的問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克服,誰能戰勝這些就能更上一個臺階。”張寧賽后接受采訪說道。
他也坦言隊內球員都有很好的實力,但總有一種無法釋放出來的感覺,這還是和磨合不足有關,大家在細節問題上無法做好,教練的工作也非常艱難。
通過觀看和立陶宛一戰,我們能明顯感覺到這支男籃隊員彼此配合之間的生疏。擋拆配合總會停頓并變成單打,防守擋拆和無球掩護的時候經常出現漏人,張寧甚至會在運球推進的時候撞到陳國豪的后腳跟。但這些顯然不該成為輸給中國臺北隊的借口,我們的攻防有沒有統一的思路?進攻方面的重心又在哪里?如果必須通過漫長集訓才能讓天賦更高的球隊贏球,那只能說明我們高估了自己的天賦。
面對這場失利,人們很難不回想起十年之前的馬尼拉,當時中國男籃在亞錦賽中18分慘敗給對手,歷史上首次輸給中國臺北。但實際上在那之后不到1年的時間里,國奧男籃又在東亞運動會和男籃亞洲杯里2次輸給過中國臺北。而就像上文提到的,這次大運會失利似乎更適合和5年前那次耐高巔峰賽聯系在一起。
但目睹著中國臺灣媒體使用“T1榜眼完勝CBA兩狀元”、“打爆地主中國隊”這些字眼作為標題,看著現場中國臺北隊員賽后慶祝的視頻流出,你無法遏制內心的沮喪和憤怒,那種感覺名為恥辱。籃球迷如此,對于泛籃球迷和泛體育迷來說,更是如此。
競技體育靠成績說話,每次慘痛的失利都是揭開傷疤的過程,讓我們意識到問題遠比想象中更嚴重。但除了直面問題,我們也必須努力解決問題,否則只會在麻木中沉淪下去。這支大運中國男籃的征程仍未結束,接下來是9-15名排位戰爭奪,我們仍有再次和中國臺北對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