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少年開啟新追風!對話曲波:青訓要個性化培養

王曉瑞08-04 09:34 體壇+原創

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王曉瑞遵義報道

做球員時,曲波被譽為“追風少年”,而在今天,他又踏上了一場新的追風之旅。

2023年“遵義杯”全國校園足球邀請賽,曲波攜他的青島追風少年隊而來。這是他做青訓6年的其中一批弟子,雖然沒能奪冠,但曲波很享受這種狀態。從2019年離開國字號教練崗位后,他一直潛心于青訓培養。“中國青訓的問題,還是缺少個性化的培養。”聊起青訓,他與記者侃侃而談。他的理念也很堅定,“在16歲以前,一定要把球員的專項技能打牢!”

微信圖片_20230803211110.jpg

“我們還是缺少刻苦訓練”

曲波上一次進入大眾的視野,還是4年前在U18男足國青隊。但目睹到連敗泰國、越南的差距,后來就全身心投入到青訓領域。現如今,青島追風少年俱樂部組建已有6年,“6年下來,正好一共是有6個梯隊。”最大的是2007年齡段,最小年紀的球員則只有7歲。前不久,球隊還征戰了今年中冠,但在與陜西陜安的關鍵戰中遭遇絕平,最終位列中冠長治賽區晉級組第三,無緣全國總決賽。

“路還很長,還要繼續發展。”本身追風少年俱樂部就是以青訓起家,而從一開始,曲波在培養人才上,就抓得比較嚴。

“比如一名球員速度很快,那么如何提高他在速度上的優勢?有的球員射門功夫較好,我們又該如何提高他在射門這個領域,特別是技術層面的加強?”從國青下來后,曲波一直在思考這一類問題。除了在自家俱樂部的日常工作外,他經常飽覽全國各大青少年比賽,以及青訓機構的訓練課,“有一個最大的問題不得不面對,我們在關注一支球隊整體發展的同時,缺少一些對于球員個體化,或者叫個性化的培訓。”

簡單來說,就是足球世界里的五大要素:停、傳、帶、過、射。曲波認為,幾乎所有青訓工作,都離不開這些最基礎的元素。“你得先把基礎打牢,才能談二過一,才能談一些局部配合,談一些整體。”可是在近些年,中國足球給外界的一種印象,就是缺乏球員個性化的培養,“這種缺乏,包括在訓練時間上。”曲波說,“可能每個人對足球的理解不一樣,但我從我個人的成長經歷來看,我們現在還是缺少刻苦的訓練,”

他給記者講起一段往事,那是在2017年12月,當時作為沈祥福的助手,曲波隨01/02年齡段國青隊出訪日本靜岡。“我們就是住在基地里面,而且,我的房間一拉開窗簾就是足球場。”可讓曲波驚奇的是,每天早晨6點半,他都會聽見外面“Duang”、“Duang”、“Duang”的響聲,“我拉開簾子一看,是日本的小孩在練球,但都是很基礎的練習,把皮球沖著墻踢過去,然后用腳弓停,然后是腳內側領球轉身,再腳外側領球轉身,過程很枯燥的,但時長就是有一個半小時。”

“我們都說日本、韓國很強,亞洲一流,非常厲害。確實人家有先進的東西,但回歸到9歲、10歲,人家也是這樣練的。”曲波認真地說,“他們也要經歷這些,才可以把基礎打牢,就像蓋房子,有了基礎,才能1+1=2、2+2=4……”

這讓他回憶起將近二十多年前,在北寧公園里的火車頭體育場,他和隊友們日日夜夜地練球,“那會兒我們才10歲,一天要練5-6個小時。”而且,條件遠無法與現在相提并論。體育場內場需要給一線隊使用,曲波們就只能被“驅趕”到外面的土場練球。“當時我們練射門時,教練就在墻上畫一個門,在上面畫好九宮格,標注從1到9。每天教練說打‘3’,我們就得打‘3’;說打‘7’時,就要打‘7’。”一天下來,光是射門環節,曲波和隊友們就要練上兩三百次,“沒有這種長年日積月累的積累,將來到比賽時,怎么能夠駕馭這個技術?”

后來又過了很多年,他到德國養傷,則親眼見識到羅本的訓練法則,這種感受更加深刻“他每天訓練完,都會在一名專項教練的帶領下,加練30次射門。其實就是一個動作,過桿,然后射門,就是找同一種感覺。”曲波說,“你說羅本天生射門就那么準嗎?包括C羅,他的射門,他的技術,都是平時加練練出來的。”

“所以這次來到遵義,和那么多老朋友聊天時,我們也說,肯定是要吸收新的養分、先進理念,但在同時,老一輩教練給予我們的技能,還是不能浪費。”

“做好人,讀好書,踢好球”

說得簡單,但辦起追風少年俱樂部,曲波所考慮的東西務求全面。“足球是一項很簡單的游戲,別把它想得太復雜。最關鍵的是,你要選擇一批人才出來,這是最重要的。”

曲波很喜歡一句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選擇一批好的人才,至關重要。首先,我們得有一批好的苗子,然后,有好的教練團隊帶這批孩子。但還需要把握的是,如何讓他們在每個年齡段(保證)提高某種技能?”如今在追風少年俱樂部,最大一批的07年齡段球員,是在14歲左右被選拔入隊。“第一批相對低齡化的選拔,就是2011年齡段,當時他們也只有八九歲。”曲波說,“但孩子們8歲也好,6歲也罷,在成長過程中,第一得要保證學習,第二保證隊伍的完整性,第三,為他們多創造一些比賽機會。”

所以在追風少年俱樂部,是有一條硬性規定:13歲以前,小球員在小學階段一定不能脫離家庭,一定要有父母陪伴。“我們是在讀好書的前提下,整合隊伍的訓練,外出比賽。”

而針對13歲以后的孩子,俱樂部是和青島萊西市教體局合作,以全國招生的方式組隊,同時整隊進入學校,變成三集中的模式:在學校上課、吃住和訓練。至于今年組隊參加中冠,則體現出俱樂部發展的升級化,“以之前的模式和想法,只允許我培養孩子們到16歲,然后往各俱樂部輸送。”曲波說,“現在,俱樂部已有5-6年發展,有了一些基礎。包括我們也打造出專門的足球學校,甚至在基地里,還建立起一個帶完整看臺的球場。”曲波說,“現在的平臺要比之前高出一個段位,所以,我們的方向和目標,是想以追風建立起一支職業隊。同時,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也能為一線隊服務、為青島而戰,了解追風文化。”

可在這個過程中,必然要有優勝劣汰。為此曲波在俱樂部建設上,給予所有球員9字箴言,“做好人,讀好書,踢好球。”

曲波說,做好人是根本,“踢球不是一輩子的事業,只是人生某一個時段的職業,如果你做不好人,你早晚有退役的一天,你的人品不好,根本無法在社會上生存。”而讀好書,也是他很看重的事情,“讀好書的目的,是讓他們明白人生,懂得分析什么是好、什么是壞。同樣,當他最后回歸到社會時,他要知道什么事情是應該做的,不應該做的,這一塊是要有文化的積淀。”

而踢好球就很直接,“進入到職業隊、國家隊,最終在他個人職業領域,實現他的人生夢想。”曲波表示。“當然,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可能最終夠不到國字號標準,甚至更夠不到職業標準,他得要先把人做好、先把書讀好。”對此,曲波和他的團隊也早有規劃,“我們會全力以赴幫助他們在青島上高中,然后可以踢一些校園的比賽。”此外,俱樂部還和山東體育大學展開合作,“踢不了職業的話,可以輸送到大學。”在曲波看來,這也是一條途徑。“他可以代表大學隊踢球,同時學習體育產業。包括學習教練、裁判,職業經理人,有很多體育領域的工作。然后等到回爐社會,可以再回到追風俱樂部,繼續在其他領域發揮才能。”

不過,最大一批的07年齡段球員,今年正好是上初四。現在,還沒有小球員面臨抉擇,“等到明年,他們才做選擇。有些人會踢職業,有些人要走校園,但規劃已經做出來了……”

“沉下心,做能決定的事”

這次攜13/14年齡段球員參加遵義杯,曲波專門請來一位田徑教練。這是他絞盡腦汁的決策,“我想先要改善球員的協調性,有些孩子跑步姿勢不太好、不太正規,如果他想提高,取得進步,達到頂級,協調性必須要解決好。對于他未來的成長,這是一項很有幫助的技能。”

不止如此,他在俱樂部基地里,還特地劃出一個區域,在一面很寬的墻壁上,畫上4個小門。每天除了正常訓練,都要單獨安排一些射門能力較強、主打前場的球員,在這塊區域里,進行一個小時的個性化加練。基地里面還有一個小坡,這是練抗阻的地盤,“13歲以前,不鼓勵孩子們負重訓練,主要是練核心。但是這種抗阻訓練,一定要有。因為足球還是對抗項目,沒有力量肯定不行。”曲波說,這些基地里面較特殊的區域,都是基于他的成長經歷所設置的。而一切都是萬變不離其宗,“在16歲前,一定要把球員專項技能和基本功打牢!”

我問曲波:這么累值得嗎?包括很多人也不太理解:以他的資歷和地位,為什么要執著于青訓?“以我的性格,還是比較喜歡做一些我自己能決定的事情,做一些我認為非常有趣的事情,非常有希望的事情,然后是全身心投入。”其實這么多年以來,他也十分疑惑,“中國足球的青訓到底怎么了?”曲波說,“我們還是應該沉下心來,先做好一些事情。”

在給團隊開會時,他就提出,“先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將來,在追風青少年足球史上,哪怕有一名球員代表國家隊比賽,我就心滿意足,就足夠了。”

說到此處,曲波滿懷憧憬,“青島追風出1個國腳,孫繼海的嗨球出2個,姚夏再出1個,吉林震宇再出1個,還有那么多職業俱樂部呢,是不是中國青訓就有了希望?每一支隊伍都有兩三名球員在成長中得到充分提煉,達到頂級水平,除了俱樂部受益、家長受益,更受益的是中國足球。”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王曉瑞

《體壇周報》國內足球記者,常年報道各級男足國字號。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