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戰略應成為體育產業的底層邏輯

體壇產經08-09 07:30 體壇+原創

產經fengmian.jpg

8月8日,立秋,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15周年紀念日,當然也是每年的全民健身日。

作為一個從體育新聞編輯記者轉型體育產業的從業者,有必要梳理一下自己親身經歷的感悟碎片。


2008:無以倫比背后的“深度思考”

或許是前戲的預熱時間太久,或許是等待的儀式感過于隆重,總之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這一天,我并沒有在現場觀看那漫天的煙火。

我和一幫體育記者,置身于北京奧運會主新聞中心美國《體育畫報》的高大闊氣的工作間,就著精致的糕點,喝著不同口味的咖啡,看著電視里滾動的開幕式細節,周圍不斷發出難以想象的驚嘆聲,以及個別教練、運動員引起的騷動聲,聲聲入耳。

彼時我已從老東家《體壇周報》離職,參與《體育畫報》中文版的創刊工作之中。在這一天之前,我們策劃過的活動不少:比如協調《體育畫報》記者跨越兩大洲,穿越團隊的層層防火墻,只為了劉翔的10分鐘采訪和拍攝(是的,拍攝也壓縮在這個時間段內);比如我們在贊助商李寧的幫助下,深入到封閉森嚴的國家跳水館,拍攝了一組郭晶晶的唯美大片。在鮮花和三米板的掩映下,郭女神盡顯浪漫和嫵媚(順便我們還協調官方攝影團隊,為花樣游泳姑娘拍攝了一組唯美的古裝水下大片);比如我們派出幾組記者,深入中國最偏遠最貧瘠的鄉村,深入到那些北京參賽運動員的家庭,記錄下奧運會光環下的“八月的鄉村”。

我和《體育畫報》總部的綜合編輯Brain一道,預測出了北京奧運會的金牌數:中國將奪得49金、28銀、25銅,美國以金、銀、銅牌分別為45、44和32名列第二。這個預測,細化到了每個項目前三名的名字。為了準備做好這個技術活兒,Brain甚至飛到五大洲,跟蹤哪怕一個冷門的自行車賽。其中最大的爭執點,莫過于美國人認為劉翔將不敵羅伯斯。盡管我們在內部獲取了一些信息,但在情感上還是很難想象這個事情的發生。(最終還是證明了美國人的毒辣,刨除掉那些場外因素的金牌,中美北京奧運會的最終金牌總數比是48比36枚。)

應該說,這是北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敘事的兩極:一方面是對金牌的迷戀,追逐,一方面是對于金牌背后的艱辛,冷峻甚至沉重。金牌的確帶來榮耀、拼搏、感動、勇敢,但調整一個向度時,我們又可以看到開銷、負債、生計、貧窮這些現實,是跳水運動員何沖家庭生活在鐵皮屋之下,是體操運動員江鈺源在柳州只有空調的小房間,是無數搞鉛球、弄舉重、搞田徑者,是這些生活在綠色田野上冠軍家庭們唯一的希望,不二的生活機遇。

“為什么中國人的金牌是如此的迷戀,狂熱,為什么第二名沒有任何的笑臉,”美國同行們不經意地追問,“這是中國體育的全部嗎?”

作為還算資深的體育媒體從業者,面對這樣的問題我無言以對。而這個追問,在國際奧委會主席美輪美奐的評價中,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就如同慶功宴席上的一記還魂湯,讓人猝不及防。


46號文背后的狂歡和偽全民體育熱潮

2015年8月8日,這是北京奧運會之后的第7個全民健身日(2009年8月8日被明確作為全民健身日)。

俗話說“七年之癢”,但這不適合中國體育。因為此前頒布的“46號文”,已如同一聲驚雷,驚動了沉睡的中國體育。

“46號文”刊發于2014年10月20日,全稱是國務院以國發〔2014〕46號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關于該文,各種官方和民間的解讀甚多,但最重要的爆點有兩個:2025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將達到5萬億元;它明確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

應該說,對于機制仍然存在弊端的中國體育產業而言,它可以說是起到一劑強心針的作用。尤其是,文件明確提出“放寬賽事轉播權限制,除奧運會、亞運會、世界杯足球賽外的其 他國內外各類體育賽事,各電視臺可直接購買或轉讓”,更是讓資本陷入癲狂的狀態。中超80億的版權,就這樣被體奧動力的趙軍拿走。

此時我已經入職央視《第五頻道》雜志,因為興趣關系,我在跟蹤馬拉松賽、龍舟賽等央視自制賽事之余,也開始留戀于一些體育產業的論壇和商務飯局。和投資人多了,也開始了一些關于體育產業的話術和切口,比如風口,產業邏輯,消費轉型,市場改革,市場導向等。

我甚至自己也開始躍躍欲試。比如好友王麗萍的王者傳奇跑團成立儀式,就在我閨女的母校北京小學舉行,當時明星云集,媒體入流,端的是非常熱鬧;比如,我甚至將辭職作為自己的人生選項,有幾個投資人甚至看好了我搞公眾號。“只要你辭職,200萬立即打到你的賬戶里,”知名投資人老范循循善誘。

當時,眾多的體育從業者,都對體育產業風口,對全民體育充滿了信心。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未來房價的盡頭,是股權等,成為激勵我們一路向前的精神動力。體育如同一臺瘋狂的賽道,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做不到。創業,一切皆有可能。

至于8月8日全民健身的真正踐行,則被安放在某個角落。也不是全部放棄,比如我開始準備專業跑步裝備,在社區、公園奔走,成為茫茫跑團中的一個分子。


以全民健身搭建體育產業底層邏輯的新時代

2022年8月8日,離上次體育產業井噴又過去了七年。

因為疫情的原因,導致周圍的體育產業哀鴻遍野。前不久參加了發改委的一個《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研討,這里提出的人均體育場面積、參加體育鍛煉人口、社會體育指導員配備、新建居住區公共健身設施配置、青少年運動技能等多項量化指標讓人耳目一新(2020年年底,我們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了2.2平方米,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數超過了1.86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7.2%。)。要重點提及的,是各個部委針對全民健身的并肩作戰:國家體育總局提出“推動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與多元化”要求;國家發改委提出“定期發布全民健身城市活力指數,向運動達標者頒發證書”;國家衛健委提出運動健康中的“運動處方”。

在北京冬奧會順利舉辦的背景下,人們對于全民健身,開始真正走向民間,走向家庭,走上每個人的內心。全民健身,開始成為健康中國的新標簽。

在成都的首屆《中國體育生活大會》,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舉行的。彼時我已離開了雜志,進入到國家外宣的體育活動支持系統。

本來定于8月8日召開的大會,因為疫情防控不得不一推再推——這可以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的當下,各種會務活動等也變得風雨飄揚。作為活動等總撰稿,我感覺大家對于體育的重視,就如同slogan——“美好生活,運動榜樣”一樣,成為人們的需求。

一方面,雖然消費被抑制,但體育消費卻有逆生長趨勢。人們通過居家運動、線上運動等方式參與鍛煉,通過各種類型的達標標準,來反映參與體育的成就感。同時,很多城市、社區也在推動“體育消費券”政策,打造“體育消費季”,組織“社區運動會”等各種線上線下活動。

另一方面,我通過參與活動,開始接觸那些真正參與體育的人們,并感覺到了震動。

我接觸的運動個體中,有高考前17天走向拳擊臺到高考少年彭湖,在自家攤位上穿著圍裙運球摔倒而爆火網絡的貴州少年石念學,以及赤腳用足球將自己和小姐妹帶出大涼山的彝族少女瓦渣么日各,還有從特種兵轉型跑步推廣賽道的千萬跑步博主周玟杉,平均年齡60后、不顧世俗的傲慢和偏見組團走上冰球場的1979隊,用球桿和潔白冰面完成一次親密接觸,用音樂瑜伽改良村民精神面貌的盧文震……他們是全民健身大軍的分母,推動他們一路向前的,只是心底里對于體育的熱愛。

一年后的今天,在全民健身計劃不斷破局的過程中,政策因素依舊發揮著最重要的引領作用,社會力量也積極參與。隨著越來越多像中國移動這樣具有高科技素養的企業投身其中,再加上劉畊宏等現象級健身達人的涌現,以及谷愛凌、徐夢桃等奧運冠軍的積極響應,我國的全民健身計劃并未因為疫情的影響而裹足不前,而是在逆境中完成了全新破局。

今年大賽密集,但大多和全民健身有了連接點。比如,剛剛落幕的世界大運會真正實現了以學生軍為主體,讓一天舉行的全民健身日充滿了青春、綠色、健康、共享的氣質,比如,一個月將舉辦的杭州亞運會,則更加包容地將幾乎所有場館向市民開放,倡導全民參與,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火熱氛圍。可以說,為新全民健身時代注入了鮮活的注腳。

中國全民體育,開始擁抱全新的時代。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