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特約撰稿/靳星
過去這些年,日本籃球似乎進入了發展快車道。
尤其是今年世界杯大放異彩之后,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日本籃球發展的脈絡,嘗試破解他們的成功密碼。
深耕青訓多年的東方啟明星創始人、總裁靳星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實地考察完日本籃球青訓后感慨頗深。
以下是靳星的口述:
日本男籃在世界杯上的表現令我感到震撼,此前那次日本之行對我來說也的確是收獲滿滿。
通過幾天的實地考察,一個最簡單的結論就是,日本籃球和日本足球的發展一脈相承,他們都以贏下世界冠軍為目標,希望能夠以此給國人帶來幸福感。圍繞這個目標制定計劃,落實到具體的時間,落實到具體的人和事,因此日本籃球發展不論在何地,什么年齡段,都保持著步調一致性。
在大的目標之下,日本建立了雙金字塔模式的培養體系,即大眾和精英兩個發展方向。大眾方向以培養終身體育愛好為導向,精英方向則是為了選拔和培養國家級人才。但最重要的是雙金字塔的地基:以激發興趣,培養社會化能力為基礎的青少年培訓。
雙金字塔培養體系雖然目的不同,但彼此相通。現如今這些在世界杯賽場上叱咤風云的日本國手們,都是從培養興趣的角度開始接受籃球培訓,后來逐漸展現了他們對于籃球的興趣與天賦。
日本籃球的培訓并沒有那么強的功利性,他們的理念是籃球需要給孩子們帶來快樂,并且培養好的人格品質。在觀看日本青少年培訓的時候,我們觀察到除了培養孩子們的籃球能力之外,教練們還非常注重對于孩子們禮儀禮貌、協作能力、領導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這五方面的培養。
當然,這也和日本對于教練員的定位和高要求有關。在日本籃球的體系當中,教練員的職責是“把球員送到想去的地方,并且抵達目的地。”,也就說教練的定位是“支持者”,他們不以自己的好惡去定義孩子,尊重孩子的個性,鼓勵孩子的創造性,在這樣自由的環境下,才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和領導力,在關鍵時刻勇于承擔,敢打敢拼。一邊鼓勵孩子享受快樂的比賽,一邊從挫折當中提升自己,這才是教練員的使命。
日本目前已經在青少年培訓當中否認了“勝利至上”的觀念。可以追求勝利,但也要豐富生活,學習必要的人生價值,這才是真正的勝利。
青少年培養逐漸形成了興趣和好的籃球習慣之后,面向精英的金字塔體系開始進行選材。日本的選材優先級與中國不同,中國過去這些年選材都是按照身高、速度、技術、球商作為先后順序,日本選材則是先看技術,接著看球商,然后才是身高和速度。
選材確定之后,日本籃協會組織各年齡段全國最出色的球員進行集訓。每逢三天以上的長假,U14、U16、U18同年齡段最優秀的孩子們就會相聚一堂,彼此熟悉,為日后并肩作戰打下基礎。
過去這幾年,日本孩子在高中、大學階段到海外發展的道路也已經被徹底打通,越來越多日本球員前往美國、澳洲接受更高水平的訓練。
雙金字塔模式讓日本的籃球青訓體系化,每個階段都能落實到實處。再結合校園,自然就能為日本籃球源源不斷輸送人才。反觀現如今中國籃球的青訓,我們擁有靜態天賦更優秀的球員,和對籃球運動更為廣泛的關注參與,但在目標共識和體系化方面,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還有很多。除此之外,最根本的一點還是我們的青訓有太強的功利性。希望接下來我們能夠在青少年培訓當中明確一點,即興趣和勝利并不矛盾,要相互結合。青訓的使命一方面要助力中國籃球擴大籃球人口基數,同時為國家培養籃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