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瑞:男足如何打好亞運第一槍?

王曉瑞09-18 10:07 體壇+原創

本報足球記者王曉瑞

    1994年的十月,在日本廣島的廣域公園陸上競技場,中國男足在絲毫不陌生的環境下,拿到了一塊亞運會銀牌。當年,足球剛職業化不久,即使榮膺亞洲亞軍,也難以掩蓋當事人們的遺憾。可誰又能想到,快30年過去了,無論是亞運會還是亞洲杯,中國男足迄今的最高成就皆在于此,哪怕是在2004年北京之夏。

    94年廣島亞運會之后,中國男足在曼谷的“冬天”又摘下一枚銅牌。拉加曼加拉體育場見證了代伊、巴蓋里們的傳奇,仿佛也成為中國男足在亞運會的拐點。很巧合的是,自那以后,亞運會足球賽就改制為U23年齡段,而由于賽事本身與奧運會是交替兩年進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亞運會足球賽就成為奧運會預選賽的“前哨戰”。而也就是從2002年釜山亞運會開始,中國男足再無機會進入4強,甚至連闖入8強都逐漸成為一種奢望。而除了08奧運,歷屆中國國奧隊在亞洲足壇的影響力,也可以稱得上每況愈下。

    但其實回看過去這20年,亞運會包括奧預賽就是一面鏡子。85國奧之后,中國國家隊的人才接班開始全面延后,顛覆和震蕩,幾乎成為了描摹歷屆國字號球隊的常見關鍵詞。慘痛之敗,也是司空見慣。就拿亞運成績來講,連續三屆止步于1/8決賽,足以說明整體水平滑落之程度。甚至上一屆在雅加達,中國足協都開始破天荒地組建“亞運專屬隊”,即不再派年輕兩歲的國奧隊參加,因為以小打大,是真的踢不過。

    因此,坊間也有一種聲音提出,何必為亞運會準備4年,有4個月足夠了,打到哪就算哪兒吧。但真的應該如此嗎?

    過去六個月與過去的四年相比,這支中國男足亞運隊顯然是被進行了“冷處理”。揚科維奇上調國家隊后,久爾杰維奇的到來雖一度引起關注,但吸引力遠不如大哥們。可實際上,亞運隊內部對于大賽的渴望,則是達到空前高漲,尤其是隊中19位適齡球員。5年前,這支曾三連擊橫掃匈牙利、英格蘭和烏拉圭的希望之師,一度是被寄予厚望走向波蘭。本以為錯失世青賽后,可以臥薪嘗膽4年,迎來在U23亞洲杯和亞運會的雙重正名。可誰曾想,人世間的周遭就是那么世事難料。

    所幸杭州亞運會的順利延期,給這批隊員留下了那么一點念想。可或許正是因為過去4年的種種不測,你從這支隊伍身上,似乎又感受不到中國足球每逢大賽必有的空前壓力。國家隊每逢四年一次的災難,以及2022所發生的余震,反而是給這支亞運隊難得的生存空間。人們也懶得再去猜忌久爾杰維奇上任后的種種問題,也沒有太多人再去苛責他的用兵。因為這本就不是一支正常化組建的團隊。大賽能夠不踢,教練可以閃離。凡是種種,皆為過往,也許此等心態,更能讓亞運隊如釋重負,或者立地成佛?

    由于是在中國體育軍團的全景之下,男足亞運隊此役的備戰景象,全然不像國家隊準備世預賽,甚至還不及在大連的國奧隊。但畢竟是代表團在杭州亞運的第一槍,第一個出場也許不是榮耀,但絕對是重任在肩。畢竟這是聚攏千萬級觀眾的亞運會直播賽事,在大多數人心中,還是隱隱約約會有底線。如此背景之下,想必球隊也會小心翼翼,專注出戰。這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尤其是在第一場比賽的特殊氛圍之下。

    雖然如此,但內心仍希望在黃龍的中國小伙子們,能夠有機會如久爾杰維奇所言,可以踢滿7場比賽。在中國民間故事中,黃龍經常與傳承和希望聯系在一起,它被視為帶來希望和繁榮的象征。不知杭州的黃龍,能否見證中國足球希望的崛起?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王曉瑞

《體壇周報》國內足球記者,常年報道各級男足國字號。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