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北京,西安,成都,長沙,濟南,鄭州,一場首都賽事加五場省會城市的馬拉松賽事拉開大幕,熱鬧的馬拉松周末又將回歸到萬眾視野。讓人不禁感慨:全面放開后,馬拉松熱潮又將重新掀起?馬拉松的黃金時期又將時隔數年后再次歸來?冷靜下來仔細觀察,答案未必肯定。對比之間會發現,種種跡象表明,當泡沫散去后,馬拉松所謂的“盛世”遠非從前。甚至說,有些馬拉松賽事在當下是處在了困境中。
市場縮水 政府投入力度不如從前
一切用數據說話。2017年金秋,中國馬拉松爆發增長。10月最后一個周末,全國各地有22場比賽。2019年10月20日,中國有39場比賽同時舉行,其中有11場比賽跑者人數規模上萬。2018年中國田協發布了上一年度的馬拉松年度報告,幾個數字非常顯赫:2017年,中國各類規模馬拉松賽事場次達1102場,7年賽事總量翻了50倍之多,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20%。報告還說,2020年,中國田徑協會認證賽事達到350場,各類路跑賽事參賽人數超過1000萬人次,馬拉松運動產業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
現實走向非常殘酷。疫情三年后,馬拉松的運動產業規模再無人提及,在馬拉松市場洗牌過后,留存的賽事公司重新起航。過去這幾個月,中國馬拉松賽道看似迎來多場比賽的啟動,品牌的入局,競爭的加劇,但熱鬧背后卻隱藏著不少的艱難。在過去,舉辦馬拉松會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對一座城市來說,是對外展示其城市形象的“名片”,對內拉動經濟的渠道。馬拉松賽事的收入靠政府補貼、報名費、贊助費等。其中,政府補貼和投入及贊助費是中小賽事能否盈利的關鍵。
如今,政府投入的力度不如從前,對賽事的投入預算一再縮水,畢竟對他們而言,需要“必須投入”的地方還有很多,而馬拉松賽事在這時一定程度上就變成了“非必要”投入。
曾有文章披露,知名賽事公司吐槽如今辦賽艱難時說,“好不容易熬到疫情結束要掙錢了,領導換了,一切政府關系都要從頭再來。新領導認可還好說,一旦不認可,往往意味著支持力度全面下降。能干就干,不要總提要求,不能干我們可以換家公司干。”中國馬拉松賽事目前為止還比較難去脫離政府主導,完全依靠市場化運作來舉辦賽事。而一旦政府的支持力度減弱,那對賽事來說,就會面臨著不小的生存危機。畢竟,馬拉松運作靠的不是情懷,是要先有千百萬的投入才能繼續下去。
贊助商難出手闊綽 贊助“縮水”
2017年的北馬,當時闊綽的華夏幸福贊助。再到后來,華夏幸福深陷債務危機,使得北馬后來不得不發布公告重新征集贊助商。以北馬“國馬”的身份來說,自然不會出現冠名落空的現象。但不是所有的馬拉松賽事都有這樣的底氣。
成都馬拉松作為輻射西南地區跑者的一大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候選賽事名頭也很響亮,在今年只能“裸奔”。2019年冠名贊助東風日產退出后,捷達曾短暫入局。再后來沒有一家品牌能像東風日產那樣持續贊助超過2年。去年入局的庫迪咖啡如今也早早告退,使得今年成馬不再有冠名。主贊助商的退出,對馬拉松賽事的舉辦來說打擊不言而喻。
和成都馬拉松面臨一樣考驗的還有廣州馬拉松。下圖中左側是2020年廣州馬拉松的贊助陣營,右側則是今年廣州馬拉松的贊助商名單。很顯然,數量減少一目了然。贊助商的退出不是因為沒有了熱情,而是基于企業現實情況不得不做出的調整。畢竟贊助的熱情也要靠經濟實力支撐。廣州、成都這樣已經經過數年打磨和運營,跑者規模上萬,在跑圈中有相當影響力的賽事贊助陣容都在不同程度地“萎縮”,更何況那些小規模賽事當下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就可想而知了。
去年云南昆明當地有一場半程馬拉松賽事——山水白鹿灣山地半程馬拉松。最近又被一些自媒體拿來炒作,因為前三名上臺領獎所獲得的獎品是10萬-15萬的購房抵用券。其實組委會是有賽事獎金公布的,前三名分別為2000-1000元不等。而購房抵用券可以理解為賽事的另一份“促銷獎勵”。很顯然,這是賽事組委會和當地開發商聯手為了促進房地產消費而使用的一次非常博眼球的營銷。贊助商無法拿出真金白銀贊助時,就只能劍走偏鋒,想出一些所謂的“奇招”來吸引眼球。2021年武漢當地的一場小規模的半程馬拉松,據當時的冠軍回憶,組委會發獎金過后,還發了一頭牛。
回頭再看看北馬,雖然主贊助商不會空檔,但從2015年起就一直合作的六福珠寶今年也退出了贊助行列。
運營水平參差不齊 監管力度不足
最近中國馬拉松圈沸沸揚揚的事件莫過于大連馬拉松“阻擋事件”,這件事經過自媒體的廣泛渲染和傳播被成功“破圈”,成為中國馬拉松亂象事件的又一個“典范”。甚至輿論發酵一度讓事件披上“陰謀論”的色彩。之后,賽事執行單位智美體育和中國田協分別發表聲明和緊急通知。顯然,作為國際田聯金標賽事,在頂級賽事中發生如此不規范的重大失誤,讓賽事的運營質量和團隊管理水平能力大打問號。大連馬拉松賽事組委會也很快回應,未來會加強賽事管理和監督,確保類似情況不再發生。
其實類似這樣的“亂象”事件一直都有,拿今年5月北京昌平的一項賽事舉例,這項賽事開賽前還在修改起點位置,沒有補給沒有醫療等離奇事件讓跑友最終選擇了舉報,只是因為聲量過小沒有引發廣大關注,后來賽事道歉草草收場。
一直以來中國馬拉松賽事的運營水平就參差不齊,過去的亂象也從未杜絕過。雖然馬拉松在中國已有近十年的扎根和生長,市場一度繁榮和向好,但馬拉松賽事組織管理的不足和漏洞時有發生。這背后是有深層次原因的,一方面中國馬拉松賽事組織管理還缺乏相當一批有經驗,熟悉規則的真正專業人士和團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運營方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會忽略賽事的專業性和公平性,從而在大型賽事中出現各種漏洞。
這其實也不是短時間內能解決的問題,需要各環節上下從思想上重視,從規章制度上規范,從行動上執行才能日漸讓中國馬拉松賽事運營走上正軌。只是當下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國馬拉松很多賽事都在面臨辦還是不辦的艱難選擇,當生存都出現問題,那管理、運營背后所隱藏的紕漏就可想而知了。
未來比賽肯定還會有,畢竟百萬跑者的圈層已形成,跑者“跑馬”的市場需求一直都沒有減少,但對中國馬拉松賽事運營、招商以及賽事執行單位而言,如何辦,是完全回到市場經歷優勝劣汰的洗禮還是要靠政府主導在辦賽模式上進行調整和摸索,在贊助方面開拓新的合作模式和領域?也許所有人都要轉換思路想一條適合當下新的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