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記者泰坦
“粉絲”斥責裁判對全紅嬋“壓分”;王楚欽在機場被“粉絲”懟臉拍;吳艷妮說我是為了當網紅嗎?近一段時間以來,粉絲、飯圈、跟拍、網紅這些原本不屬于也不應該屬于競技體育圈的詞語頻頻夾雜在運動員周遭,而去粉絲化、去飯圈化、去網紅化,才能真正讓運動員、讓運動項目良性健康成長。
十月初WTT球星挑戰賽蘭州站結束后,王楚欽在機場被“粉絲”一路貼身近距離跟拍,王楚欽忍無可忍當場表態:“你是要跟我自拍嗎?你離我這么近啊,再拍我報警了。”
隨后,王楚欽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在賽場外,我也是普通人,希望大家能尊重彼此的隱私,保持距離,給我一些喘息的私人空間。”跟拍、代拍、懟臉拍,這是娛樂圈飯圈的常見追星手段,如今也發展到體育圈,運動員在賽場外的正常生活被打亂,而這樣的“飯圈化行為”并不是第一次發生在乒乓球隊。
此前,樊振東在機場就遭遇過“粉絲”的跟拍和送禮物,引發混亂。早在2021年,樊振東就呼吁球迷“允許我做個普通人。”2022年大年初一,樊振東再度發聲:“跟我一起共同抵制任何形式的飯圈化思維方式和言行,迎來清清朗朗的新年。”
然而,樊振東、王楚欽等運動員的呼吁和聲明并沒有遏制住“粉絲”的“追星”行為。縱觀乒乓球賽場內外的社交生態,儼然有著娛樂圈的態勢——控評、互撕、一言不合就相互舉報蔚然成風。這些所為的“粉絲”并不在乎自己的偶像是怎么發聲呼吁的,只在乎自己在“追星”過程中的滿足感和存在感。
類似的事件不止發生在重災區乒乓球圈,11月22日,全紅嬋在全國跳水錦標賽上獲得女子單人10米臺亞軍后表示,自己這次比賽的發揮確實不如奪冠的陳芋汐好。運動員本人都這么說了,但“粉絲”不干了,他們怒斥裁判,認為裁判故意壓低了全紅嬋在407C和207C兩個動作的分數,才導致全紅嬋丟掉冠軍。
16歲的全紅嬋哪里見過這等場景,受到驚嚇的她甚至不知如何是好。前輩何沖隨即發文表示不要在這里幫倒忙:“飯圈文化中的一些現象,如過度追捧和盲目辯護,可能導致運動員——特別是年紀不大的運動員,產生依賴心理,你們總這么說,她可能就真信了。但我必須得說,這種心態會減弱運動員的危機意識和緊迫感,影響他們對自我提升的追求。”
球迷、體育迷與運動員之間應該是一種什么關系?喜歡某項運動、喜歡某個運動員,那就去賽場去電視機前看他的比賽,為他加油吶喊,讓自己欣賞到高水平的競技、讓自己收獲正能量,如果能把這些感受轉化成自身的激勵成長,那是最好不過的,這樣在精神層面的共鳴交互才是真正具有意義的。
但如今的“粉絲”,他需要的“什么都能插一腳”——炮轟教練沒有給我們家哥哥姐姐最好的待遇、斥責裁判沒有給我們家弟弟妹妹應有的分數、謾罵記者工作人員和所有一切相關人員沒有如何如何。
他們希望他們的言語能夠裹挾輿論,但是他們想過,這是他們喜歡的運動員想要的嗎?運動員想要的是什么?是心無旁篤的訓練、是不被打擾的私人時間、是不被外界品評的和教練、隊友、工作人員之間的和諧相處,是自我在各個領域真正的提升。
“粉絲”打著愛的名義,實現的是自我感動,他們只是把自己的空虛、狹隘投射到運動員身上,去幻化出一個自我構建出的世界。而除了“粉絲”,運動員自身如何去應對現下的網絡和現實環境,也是各自的課題,比如吳艷妮。
杭州亞運會,吳艷妮在女子100米欄決賽中因搶跑被取消成績,賽后,她的搶跑、她的表達都成為眾矢之的。之后他在學青年會上奪冠,“我真的搶跑了,又怎么了嘛”的言論又把她推上了熱搜。日前的采訪,她表示:“我從事這個項目11年了,我每天辛辛苦苦的,我是為了當網紅嗎?不是的。所以說,網紅這個詞就是在侮辱我們所有運動員。”
對于吳艷妮來說,她想撕掉“網紅”的標簽,可這個標簽一旦被打上就很難被撕掉,只能用行動用成績來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