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傅亞雨
在中國足協頒布了關于新賽季職業俱樂部的一些新的規定之后,最引人注意的兩條就是開放了給俱樂部球隊的冠名,以及允許俱樂部異地轉讓的資格。
相對于上一屆足協主政時期的政策,新領導班子的這兩條新政策確實有了一些比較大的變化。
那么首先我們來說第一條:冠名權。從《公告》中足協的文字解讀來看,目前還是堅持了俱樂部使用中性名稱的大方向,即俱樂部的名稱保持不變,與此同時又給了俱樂部各級球隊冠名的資格。這也意味著俱樂部可以在繼續中性化名稱的道路上開放更多的收入來源,冠名權就其中之一。足協這樣的規定無可厚非。
第二條:開放異地轉讓。關于這個新規,個人還是有著不同的看法。
眾所周知,上一屆足協領導班子倉促出臺諸如俱樂部名稱中性化、股權改造以及不允許異地轉讓等政策的時間點,對于中國足球來說并不是最好的時機,因為彼時的中國足球正經歷著后金元時代的退潮洗禮,三年疫情更是給中國足球環境帶來了重大的沖擊。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時的諸多政策,對于中國足球整體來說,對于各俱樂部的生存發展來說,都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但我們也必須客觀承認,這樣的政策同樣對于中國聯賽和中國俱樂部的未來起到了一個比較好的導向,政策出臺的目標還是希望俱樂部能夠改變以往完全依靠金主投資的生存方式,從而更好地扎根于本地、服務于球迷,能夠做到真正走市場化道路,從市場上獲得俱樂部的生存之道。
然而,今天足協發布的開放異地轉讓政策,看上去并沒有秉承上一任足協領導班子的思路。
回望過去幾個賽季,中國足壇消失了很多的俱樂部,除了中超聯賽還算穩定以外,中甲和中乙都有大量俱樂部從中國足球版圖中離開?;蛟S這樣的局面,加快了關于俱樂部異地轉讓的政策改變,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很多俱樂部都有這樣的需求。允許異地轉讓,意味著那些到了危險關頭的俱樂部能夠從其他地方政府獲得更好的政策扶持和更多的資金扶持,然而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俱樂部還是沒有走出那種“依靠金主爸爸生存”的舊思路。雖然允許異地轉讓政策可以在短期內拯救一些俱樂部,使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的整體數量能夠維持在一個相對好的狀態,但個人認為從質量上來說會嚴重下降,這種保數量不保質量的做法并不可取。
開放異地轉讓,讓那些真正愿意去扎根于本地、服務于球迷,并且愿意去做真正的市場化改革探索的俱樂部造成不小的打擊。從中國足球的歷史來看,那些想背靠大樹好乘涼的俱樂部,想走捷徑讓俱樂部穩定下來的“搬家球隊”,終究是走不通的,短暫的茍活過后,消亡也難免是他們最后的結局。綜上,個人認為新一屆足協的新政策,還是需要去從整個主改方案的根本指向性,以及背后的邏輯去仔細地思量其是否合理。
規定已經出臺,拉弓沒有回頭箭,但異地轉讓確實讓我們有一種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