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拍電影的AI,在體育行業發展到什么程度了?

體壇產經02-28 07:30 體壇+原創

人工智能(AI)技術發展一日千里。正如最近廣受關注的Sora,以其出色的視頻生成能力,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與此同時,體育界對于AI技術的應用場景也在逐漸普及。不少體育人士認為,盡管人工智能在體育方面的應用目前還較為初級,但其潛力已經顯而易見,未來的發展空間無限。

8年多前,李世石與谷歌圍棋AI“AlphaGo”展開人機大戰,吸引了全球1億人次的目光,讓人們見識到了人工智能的強大;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足球賽期間,半自動越位識別技術(SAOT)首次引入VAR,讓全球見證了“黑科技”對于體育賽事的改變。如今伴隨著ChatGPT掀起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浪潮,以及Sora的異軍突起,人工智能不僅在體育賽場發揮著重要作用,還涉及到人才培養、賽事籌備、賽事直播、賽事分析、媒體和粉絲互動、體育機構管理和運營等方面。

換句話說,人工智能正在全方位地改變體育這個垂直行業。

AI在競技賽事中的應用

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OBS)使用的AI技術,能夠自動生成賽事精彩瞬間,并輔助視頻剪輯工作。

這項AI技術在今年1月韓國江原道進行的第四屆冬青奧會得以應用,大幅提升了制作和剪輯效率。據媒體報道,本屆冬青奧會的冰球賽事轉播中AI直播制作技術也發揮了作用,盡管這項技術還在不斷完善,但其潛力已經顯現。

由于體育賽事傳播的時效性和競爭性,內容生產者需要在短時間內制作并發布速報和視頻。傳統媒體的體育賽事傳播工作流程復雜繁瑣,素材的選擇與拼接是最耗時的環節。

去年亞運會期間,央視網與阿里云合作,運用多項AI技術創制短視頻內容,將詩歌文化與智能科技相結合,為觀眾呈現智感+人文的獨特體驗。

AI直播制作技術雖然是人工智能技術在體育領域快速發展的一個細分領域,但卻涵蓋了體育商業的各個重要方面。它能與社交媒體和賽事轉播相互配合,通過數字化的賽事接待和服務,提升場館內的球迷體驗。

同時,這項技術也能從商業運營與賽事管理兩個重要層面,極大地增強球隊和聯盟的數據分析能力。

今年1月,NBA與體育科技公司Fastbreak.ai達成了長期合作,NBA將采用Fastbreak.ai的先進軟件即服務(SAAS)解決方案,來制定NBA、WNBA、G聯賽和NBA2K聯賽的賽程。過去一個月里,NBA投資了6家初創企業,5家主打AI(人工智能)技術,1家研發虛擬技術。

此外,利用AI輔助裁判在多個體育項目已有了一定研究和應用的趨勢。例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中引入的花樣滑冰AI輔助評分系統,就是由中國花樣滑冰協會與中關村數智人工智能產業聯盟共同研發,運用計算機視覺識別技術算法與深度學習,對運動員的整體運動軌跡進行實時追蹤,實現穩定性可視化的比賽評判。

對于競技賽事來說,無論是賽場外的轉播商和體育迷,還是賽場上的運動員、教練和裁判,都在感受AI帶來的變化。

AI在專業運動領域訓練

杭州亞運會上,國家跳水隊拿到了全部10枚金牌,其中全紅嬋在女子十米跳臺決賽中上演“水花消失術”。去年10月,在百度世界大會上,全紅嬋透露了她的秘訣:“百度的AI跳水輔助訓練系統,是我成功的重要幫手。它可以實時回放我的動作,讓我能夠精細地調整每一個細節,就像有一個隨時陪伴的教練。”

單聽全紅嬋這句話,多少有行業硬廣之嫌,但這也是對當下競技體育競爭環境的揭示:當今體育賽事已經“高度數據化”。不少項目的運動員,都會穿戴專門的設備,來監測和收集他們的身體數據。這些數據,被AI的進化版——大模型,進行深度分析和優化,從而幫助運動員提升自己的狀態和策略,無論是在訓練、比賽,還是在傷病的預防和康復,都能發揮出比以前更強的效果。

相比之下,足球領域對于數據的運用場景早已遠超比賽本身,也因此AI技術已經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英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家俱樂部,無一例外投入AI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有的與專業的合作伙伴聯手,有的自主建立了龐大的數據團隊。顯然,對于AI技術的運用,已經成為俱樂部之間肉眼看不見的軍備競賽。

在過去,球探和球員招募的決策,主要依賴于人的主觀觀察和人工數據分析的結合。而現在,人工智能的方案,也開始涌現出來,它們利用多個大型語言模型,來提高球員識別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比如,足球AI球探平臺 Plaier,已經有30家歐洲頂級聯賽的俱樂部與之合作,其中包括3支德甲和2支英超球隊。該系統宣稱,它在22到26歲之間的球員評估中,準確率最高,達到了87%。

IBM和西甲塞維利亞足球俱樂部,也在日前聯合推出了一款生成式AI工具Scout Advisor“球探顧問”系統,為俱樂部的球探團隊提供全方位的潛在新球員的識別和評估服務。俱樂部球探只需輸入搜索球員的特征,Scout Advisor就可以根據設定的要求,提供精選的候選人名單,并生成每個球員的詳盡球探報告。

AI用于全民健身領域

除了在體育領域,AI技術在大眾體育的應用也十分值得關注。

無論是那些集娛樂和健身于一體的體感游戲,還是那些風靡一時的智能健身鏡,抑或是那些能夠糾正動作、分析效果的健身應用,都離不開人工智能的加持。人工智能不僅能夠提升用戶的運動體驗,也能夠提高用戶的運動效果。

在國內,有一些科技創新公司,如Keep,已經在運動健康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作為最早引入人工智能輔助健身訓練計劃的公司之一,Keep在智能硬件領域將智能調組系統引入與線上內容打通的跑步機、智能單車、橢圓儀,能夠根據用戶的體能水平和訓練目標,自動調節阻力和強度。

除了Keep,還有一些公司也在積極開發和推廣人工智能數字體育項目。例如,力盛體育計劃開發一款智能APP,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運動建議和指導,同時募集不超過6億元資金,其中1億元將投入人工智能數字體育項目。此外,以好家庭集團為推出了室外智能健身房,實現了實時顯示、分析用戶體測數據,生成個性化運動處方。

誠然,要使AI體育成為可接受的健身方式,數據隱私、技術限制,以及大眾對AI的接受度不可避免將成為阻礙因素。不過以應用需求為牽引,中國在“AI+全民健身”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方面仍然充滿前景。

根據普華永道出品的《2022-2028年體育智能發展趨勢預測》,我國體育智能市場會在未來幾年迅速發展,整體的市場份額會達到千億水平。且目前的領軍企業不多,屬標準的藍海,對各類小微企業和自主創新企業,是很好的入場機遇。

機會與挑戰并存

AI的“奇點”時刻或許已近在眼前,但AI想要在體育行業一鳴驚人,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歸根結底,體育運動是人類對自身極限的不斷挑戰,是更快、更高、更強的體現。而AI的介入,不可避免地會對體育的本質和規則產生影響,甚至可能危及體育的公平和公正,動搖運動員的身份和地位。因此,如何讓AI與體育行業和諧共存,不僅需要評估相關的成本和風險,更需要在引入AI技術之前,就充分考慮透明度、數據完整性、技術過度依賴、安全合規等問題,做出明智的決策。

卡塔爾世界杯期間,以VAR系統為衍生的半自動越位識別技術SAOT就曾引起爭議,“腿毛級越位”“頭發絲級進球”等帶有調侃意味的吐槽不絕于耳。在傳統的體育裁判中,裁判員會通過人際交流,與運動員和教練員溝通,對爭議的判罰做出合理的解釋。但是,在AI體育裁判中,機器直接從賽場數據出發,自動生成裁判結果。于是,在輸入數據和輸出結果之間,就存在了運動員和教練員等相關主體難以理解的“黑箱”。

而在競技層面,AI進駐體育產業,也意味著人類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突破更多的體育極限。就像曾經的鯊魚皮,讓泳池紀錄成為易碎品,后來被禁止使用。科技的加入,使體育比賽堅持的公平原則遭到挑戰,有可能讓體育競賽變為比拼科技實力的“場外競賽”,逐漸模糊運動員的身份。

此外,如今以AI為媒介的報道和各類造假視頻層出不窮,也帶來不小的爭議。2月19日,梅西于微博上就“邁阿密國際中國香港行沒有出場”一事作出澄清,但隨后這一視頻被質疑可能是利用之前的視頻借助AI重塑。質疑者稱,該視頻畫質模糊且存在多處剪輯痕跡,在視頻中的梅西面部反光異常、左肩膀陰影跳變過快、發型與現在發型有出入。基于上述因素,質疑者認為這一視頻是可能是用巴黎時期因為缺訓而公開道歉的視頻合成。

從這個角度來說,AI進入體育領域也是一把雙刃劍。如何適應AI帶來的新挑戰,如何在這種“危機與機遇”并存中實現“乘風破浪”, 讓體育保持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也成為AI體育需要直面和化解的新課題。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