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興:中國足球應對U17世界杯之變的兩大建議

馬德興03-17 12:44 體壇+原創

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馬德興報道

國際足聯理事會在3月15日的蘇黎世會議上做出了U17世界杯賽“增屆擴軍”的決定,從2025年開始,U17世界杯賽將從原來的每兩年一屆變成每年一屆,而且決賽階段比賽的參賽隊數量也從原來24隊增加至48隊。這意味著:2008年1月1日或以后出生的青少年球員,每個年齡段都將有機會出現在世界大賽的舞臺上。對原本基礎薄弱、競技水平不高且一直不受重視的中國青少年足球而言,這或許是一個佳音,更是一個良機。那么,中國足球該如何面對國際足聯的這一變革?作為這么多年來一直在中國足球第一線的老記者,竊以為該是中國足協拿出“貨真價實”的舉措來應對的時候了。為此,特從以下兩大方面提出建議。

1710650350071064706.jpg

2005年齡段U19國青隊深圳集訓熱身賽全家福

①全面恢復單年齡段組隊

早在2023年3月份的國際足聯理事會上傳出消息,稱未來的男女青少年世界大賽將改為每年一屆時,記者便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不是中國足球人真的不明白,實在是有關方面派到中國足協的領導“亂作為”、“胡作為”,短時間內就毀掉了先前足球人辛辛苦苦搭建起來的中國青少年足球體系。如今面對國際足聯的最新決議,中國足協或許需要重新恢復過去很多好的做法與傳統。

截屏1.png

或許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在2009年底開始的那一場“反賭掃黑”運動之后,從2010年底的冬訓開始,中國足協開始全面重建青少年足球的體系,當時以“骨齡檢測”為突破口,狠抓青少年足球比賽中的年齡造假行為、打擊“以大打小”,凈化中國青少年足壇的空氣。之后,足協青少部推出了一系列舉措。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在2012年底推出“單年齡段”組隊方式。這可以說是中國青少年足球一項“革命性”的舉措,因為這意味著足協當時的觀念已經有了一個根本性的改變——不再圍繞“成績”轉,而是轉向“培養人”。而且,就是從2001年齡段開始,足協組織國內的青少年比賽時,一個年份出生的球員單獨組成一個組別進行比賽。

長期以來,中國青少年隊伍的組建之所以按兩個年齡段一個組,根本原因在于:亞足聯的亞青賽、亞少賽以及國際足聯的世青賽、世少賽都是每兩年一屆,中國足球受中國競技體育戰略指導思想、方針的影響,為爭取在洲際賽事中取得好成績,將青少年隊伍按每兩年齡段一個組別的方式劃分。這種劃分方式本身就是圍繞著亞洲賽事轉、為完成賽事任務而組建國字號隊伍,地方則相應地也是把賽事成績放在第一位。賽事任務一完成,隊伍便不復存在,球員也大量流失。整個過程中,“人”的培養被放到了最次要的地位。

實際上,單年齡段組隊的方式在近鄰韓日早已全面實施。日本早在2006年世界杯后,就全面推行從U8開始單年齡段組隊,不僅國內青少年比賽實施單年齡段,且組建單年齡段國家選拔隊,令他們成為日本國家隊的“后備梯隊”。韓國足協也從2008年開始實施單年齡段組隊,而且也組建各個年齡段的國家選拔隊。如今,日韓兩國之間從U10到U14,每年都進行互訪賽。而西亞的伊朗、卡塔爾、阿聯酋、科威特、巴林以及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也都陸續全面推行單年齡段組隊。以卡塔爾為例,該國如今在國內已經開展了U12、U13、U14、U15等各個年齡段的全國青少年聯賽。

應該說,中國足協競賽部在青少年足球發展上推出“單年齡段”組隊方式,是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決定。而這樣的做法堅持了四五年之后,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請看下圖:

截屏2.png

截屏3.png

上述截屏是記者在2017年4月在當年的全國青少年聯賽第一階段比賽結束之后所做的報道。實施單年齡段組隊之后,五年之內,國內青少年競技足球人才儲備迎來了一個新的增長小高潮,未來2024年奧運會中國足壇的后備人才儲備(也就是2001年齡段、2002年齡段、2003年齡段以及2004年齡段這四個年齡段)較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可用之才(即97-98年齡段、99-00年齡段)無論是在球隊數量還是球員數量上幾乎是翻番。具體來說,就是從57隊1508人增加到了133隊2843人。

而至2017年底至2018年初,也就是“單年齡段組隊”實施進入第五個年頭、2005年齡段小球員(也就是如今在深圳正組織集訓的U19國青隊適齡球員)在2018年2月份開始參加全國U13錦標賽,整個發展勢頭更是喜人,國內已經有六個年齡段的全國性青少年比賽,隊伍達到了186支、注冊球員的人數也達到了4193人!

截屏4.png

截屏5.png

然而,當中國青少年足球發展出現喜人現象之時,中國足協在2017年下半年更換了新一任領導,并在2018年初對中國足協內部機構實施大調整,從10個部門一下子變成近30個部門,特別是一個獨立的青少部被拆分成三個完全不同的部門負責青少年足球事務之后,整個青少年足球體系被完全摧毀!首先就是U系列聯賽、錦標賽、足協杯賽、冠軍杯賽等一系列賽事全部被取消,取而代之以一個“青超聯賽”。像單年齡段組隊則更是被全面廢除。所以,如今取代“青超聯賽”的“中青賽”也還是“兩個年齡段一個組別”。而不久前剛剛結束的“2024年中國足協青少年足球錦標賽(會員協會組隊)”只有U15組別、U17組別、U19組別。至于職業俱樂部的梯隊,如今也只是組織U21、U19或U17組別的賽事,也是“兩個年齡段一個組別”。

如今,當國際足聯開始推行一年一屆U17世界杯賽時,其實質就是從小便應該是單年齡段組隊。面對國際足聯的“新政”,再對照過去10年來中國足球在青少年體系方面的“瞎折騰”,究竟是中國足球人不明白,還是委派到中國足協的領導純粹就是“外行瞎指揮”,才導致了如今中國足球的青少年基礎越來越差?

當然,所有這些都已成為歷史,而且再去追究究竟是誰的責任也于事無補。更為重要的,面對國際足聯的“新政”,中國足球需要亡羊補牢,首先就是必須盡快全面恢復“單年齡段組隊”!而且,中國足協作為全國性賽事的組織者,也需要盡快恢復單年齡段隊伍參加的全國性賽事。只有通過競賽這根“杠桿”,才能調動起地方的積極性。

②充分利用全運會學青會杠桿

作為中國競技體育的一個相當關鍵的成功之道,各個地方體育行政部門都相當重視。新賽季職業聯賽開始之前,中國足協副主席楊旭在介紹籌備工作時曾提及一點,即“體育行政部門首次全面參與”,并強調“抓好職業聯賽不只是中國足球協會一家的事,而是各級體育行政部門、各級足球協會、各足球俱樂部必須共同擔當的職責?!蓖瑯樱ズ们嗌倌曜闱蚬ぷ?,各級體育行政部門也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在這個過程中,全運會、學青會無疑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抓手。

盡管過去這么多年來,外界一直在呼吁取消全運會、青運會的足球項目,認為這與職業體育背道而馳。但實際上,全運會、學青會包括先前的青運會、城運會等本身并沒有“錯”,只是具體執行與操作的人在執行過程中偏離最初的方向,從而導致全運會足球項目“走樣”。

任何一個事物都是利弊共存,全運會、學青會也一樣。這就好比奧運會男足項目,男足賽是奧運所有項目中唯一有年齡限制的單項,因而,很多人談及中國足球時,也一直把“奧運”、“全運”乃至“學青”與“職業足球”對立起來。問題在于:看重奧運會足球的不只是中國,像近鄰韓、日也很看重,只是韓、日兩國很好地處理了奧運與職業聯賽之間的關系。不僅如此,韓、日兩國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能讓年齡更小的青少年隊伍成為奧運隊伍的儲備力量,讓進軍奧運成為青少年球員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奮斗目標,更讓奧運隊成為國家隊的人才輸送鏈上最重要的一環。

64f87db2f3e8279bd11ddadb_980x672.jpg

看重奧運足球并不是什么壞事,但中國足球的問題在于:為什么我們這些年來一直將“奧運會”和“世界杯”、“全運會”和“職業足球”割裂開來、甚至是人為地對立起來?同樣的道理,全運會本身并不是什么錯,與青少年足球并非不可調和的矛盾。真正的核心問題在于:有全運會這么一個好東西,作為足球項目,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去用好它、讓它為中國足球特別是青少年足球發展起到更為積極的應有作用,發揮其競賽“杠桿”作用。所以,真正的核心應該是對全運會、學青會的足球賽進行全面設計與改革。

有這樣一個實例。目前正在香河備戰下個月即將在卡塔爾進行的第六屆U23亞洲杯暨2024年巴黎奧運會男足賽亞洲區預選賽決賽階段比賽的中國2001年齡段國奧隊,如今01年齡段的球員數量急劇萎縮,而且質量不高,球隊不得不提拔大量的2003年齡段球員入隊,成為國奧隊歷史上“跳級”人數最多的一隊,與2021年陜西全運會的男足項目設置有很大關系。

截屏6.png

早在2013年全運會之前,記者就曾撰文呼吁將全運會男足大項設立為四個小項,具體說來就是分成四個年齡段,即面對2016年里約奧運會,1993年齡段是奧運適齡參賽年齡段,可再加設1994年齡段、1995年齡段以及1996年齡段。但因為時間緊迫,加上各個地方省市體育局事先也沒有準備,可以將這個方案延后至2017年全運會開始執行,即2017年全運會是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進行準備,男足賽可以設立1997年齡段、1998年齡段、1999年齡段、2000年齡段。而且,在2013年全運會結束之后,各個地方省市體育局也有時間展開準備。至2021全運會時,男足項目又設立為2001年齡段、2002年齡段、2003年齡段、2004年齡段;至2025年全運會時,男足項目又設立2005年齡段、2006年齡段、2007年齡段、2008年齡段,以此類推。

64fc88ecf3e8fabeedf1bf17_980x672.jpg

這一提案很重要一點,就是與中國足協在2012年底推出的“單年齡段”組隊方案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各個年齡段的隊伍都有一個重要的“競賽出口”,以此來調動地方體育行政部門的積極性。當然,在金牌數量上,也可以采取以往“1塊算3塊”的方式,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從而更好地順應足球發展之大勢。

假設這個動議獲得批準,則過去十年來,中國青少年足球的基礎也不會如此孱弱。如今國際足聯宣布U17世界杯賽改為每年一屆之后,中國足球根本就無需操心后備人才的問題。但遺憾的是,在敲定2021年陜西全運會男足賽項目組別設置時,時任中國足協領導最初居然僅僅只提出設立U18(2003年齡段)和U16(2005年齡段)兩個組別,甚至都沒有考慮過U20(2001年齡段)這個組別。各個地方省市體育局在收到相關通知之后,紛紛將2001年齡段隊伍解散。后經人不斷提醒,即U20這個組別是2024年巴黎奧運男足賽適齡年齡段,放棄這個年齡段,是否意味著中國足球將徹底放棄爭取奧運男足入場券?直至全運會前一年,有關方面才將U20組別重新納入2021年陜西全運會,但很多地方體育行政部門因為已經解散隊伍,所以很多先前成績不錯的省市索性都沒有報名。這也使得不少地方體育行政部門對政策來來回回變化甚為不滿。

時過境遷,舊事重提,其實是想說:相關行政部門的決策,在很大程度上將左右和影響著中國足球、中國體育的發展與未來。而中國足球特別是青少年足球走到今天這一步,恰恰就是沒有得到體育行政部門的強有力支持。而且,有關方面完全可以做出強制性要求,即地方省市派團參加全運會時必須至少派一支隊伍參加足球大項中的一個小項,否則就不能參加全運會,從而強行刺激各個地方真正重視青少年足球。類似的學青會也完全可以一樣實施。

如今,2025年全運會將在粵港澳進行,有關方面已經敲定男足賽設立U20(2005年齡段)、U18(2007年齡段)、U16(2009年齡段)三個組別。這樣的設立其實還是本文前面所提及的,即“國際足聯與亞足聯的賽事每兩年一屆”這樣一個思路指導下而設定的,依然還是“圍著賽事走”,而不是“以人為本”。如今,國際足聯將U17世界杯賽改為每年一屆,恰恰就是強制推行“以人為本”的理念,讓每一個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球員都有均等的機會。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將全運會男足大項按照四個不同年齡設立,恰好又是時候了!天下沒有十全十美之事,抉擇時只能是盡量選擇“利大于弊”。就像全運會足球賽實施“單年齡段”競賽方案后,各地方體育局的資金投入無疑會加大,決賽階段比賽的參賽隊伍和人數也無疑會相應擴大,這些可能都是“弊”,但相比對于促進中國青少年足球運動發展等諸多“利”而言,這些“弊”并不是不能克服。不管是中國足協還是更高一級體育行政管理部門,都應抓住當前有利的時機,為國內青少年足球發展贏得新機遇。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馬德興

體壇周報副總編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