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很多人沒想到,中國足協做了一件令所有球迷都點贊的事情。
4月23日下午,中國足協重新修訂了《中國足球協會國際賽事備案與監管規程》(下稱《規程》)。其中,最受外界關注的新規定是“體育賽事活動組織者應完善售票條款,在啟動售票前,告知公眾主要球星出場條款及一旦違約后的處理方案,并將有關方案在售票方案(售票條款)中予以明確。”
眾所周知,這一規定出現的背景是2024年初,梅西和C羅分別率領邁阿密國際和利雅得勝利先后抵達中國香港和中國深圳。利雅得勝利因為C羅的傷病問題,最終和主辦方在賽前一日共同宣布取消友誼賽計劃,而在邁阿密國際對陣香港聯賽明星隊的比賽中,梅西全場靜坐替補席,沒有登場一分鐘。
這兩次活動都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尤其是梅西在中國香港站高掛免戰牌,卻在日本站下半場替補出戰的情況下,許多球迷對賽事主辦方Tatler Asia和邁阿密國際提出了嚴重的批評和抗議。
在這兩次事件發生后,體育行業針對超級球星來華踢商業賽卻以各種理由拒絕登場的問題進行了許多的討論。沒想到的是經過兩個多月后,竟然由中國足協率先“出招”。
“能夠吃到螃蟹的,暫時只有第一個”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中國足協在努力推動由體育或商業公司主辦的足球商業賽的規范化,但也不應該忽視其出臺《規程》的背景源于過去一年層出不窮的行業亂象。
2023年初的全面松綁,加之三年內未能在家門口欣賞到國際頂級賽事和頂級球星,這些因素疊加都為足球商業賽過去一年在中國的爆發積攢了基礎,同時也埋下了隱患。
毫不夸張地說,2023年6月在工體進行的阿根廷中國行賽事,是中國足球商業賽的巔峰。在筆者看來,一方面源自于在該賽事舉辦半年前,梅西率領潘帕斯雄鷹奪得世界杯冠軍后,幫助其人氣進入最鼎盛的時期。
另一方面,在于主辦方的運營策略,尤其是依靠售賣價格不菲的門票,直接推動中國商業足球賽事的門票定價進入到了全新的階段。高票價,成為了這場足球商業賽的最大標簽。
雖然這場商業比賽因為高票價被外界所詬病,但最終因為梅西在該場比賽的出色發揮,讓高票價也只是過眼云煙,并沒有在后續產生太多波瀾。與賽前的“收割球迷”不同,“值回票價”是許多現場球迷在觀賽后的評價。
在有了2023年阿根廷中國行的成功案例之后,許多經紀公司或體育公司紛紛選擇效仿,所以也就有了后來的亂象。但“能夠吃到這個螃蟹的,暫時只有第一個”。
不管是2023年11月邁阿密國際臨近取消中國行計劃,還是2024年1月C羅領銜的利雅得勝利友誼賽,以及2月梅西率領的邁阿密國際友誼賽,后續的足球商業賽都是清一色地以“失敗”收場。
尤其是后兩者,引起了非常大的輿論風波,但這兩者也需要區別看待,原因在于主辦方和球星對待球迷的態度大相徑庭。C羅缺席的問題是因為傷病,這其實在賽前已經有外媒爆料。遺憾的是,C羅并不能及時傷愈和冒風險上場,導致錯過兩場友誼賽。而主辦方也在賽前“及時止損”,表示全額退門票和承擔外地球迷的機酒費用。在4月初,已有部分球迷已經收到機酒退款。從后續的處理和操作來看,主辦方長信傳媒和垚柒體育尚算符合情理。
至于邀請邁阿密國際來港的主辦方Tatler Asia則沒有那么幸運了。在風波發生后,主辦方Tatler Asia只是簡單地開新聞發布會“敷衍了事”,表示對此事感到遺憾和主動撤回資金補助申請。最后在香港特區政府的施壓之下,Tatler Asia才表示可以退門票價格的50%。
經過這幾次風波事件后,規范足球商業賽發展,保障購票球迷利益成為了體育行業的共識。正是吸取了過去的經驗和教訓,中國足協在監管層面作出了努力。
公示出場條款,球星來華再難“失約”
此《規程》一出,有不少球迷戲稱這是“梅西條款”,主要原因在于梅西在香港行期間以“傷病”為理由缺席比賽。從此次事件的最終結果來看,所有人幾乎都成為了“輸家”,港府、主辦方、邁阿密國際以及梅西本人,都存在有爭議的地方。
所以此次中國足協修訂的內容正是為了堵上此前存在的“漏洞”,避免這類事件再次發生,維護購票球迷的利益。其中有兩點最受外界關注。一是“在賽事未獲得國際組織批復前,體育賽事活動組織者不得進行賽事確認性及事實性宣傳,不得開展任何基于賽事已經獲批前提下的宣傳活動,不得開展任何形式的票務銷售及票務預售等工作。”
這個規定指向的無疑是2023年11月的邁阿密國際中國行事件。10月15日賽事主辦方宣布了邁阿密國際中國行的行程,但隨后到了11月1日,主辦方官宣賽事因故無法如期舉辦。
在尚未完全取得確認文件的時候,主辦方卻官宣了賽事的具體信息。從辦賽者的角度來看,這也能夠看出主辦方的“心機”——既希望向賽事舉辦當地施壓從而獲得批文,也是為了趕進度,加速賽事的招商和門票工作。可惜與主辦方期待不同的是,相關批文并沒有如期下來。所以在中國足協補充了該規定后,未來主辦方提前官宣足球商業賽,消耗球迷熱情的亂象或將被杜絕。
《規程》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則是“體育賽事活動組織者應完善售票條款,在啟動售票前,告知公眾主要球星出場條款及一旦違約后的處理方案,并將有關方案在售票方案(售票條款)中予以明確。”
知名球星出戰足球商業賽前,需要簽訂合同并不是行業秘密。對于知名球星的上場時間,這份合同都有明確的規定。但由于商業秘密的限制,往往主辦方與球星或球隊簽訂出場合同時,均不會對外公布具體的細節。
所以球迷們在購票時,相當于“抽盲盒”。因為球迷并不知道自己買票想看的球星究竟會出戰多少時間,有可能只踢10分鐘,有可能踢完全場。但這一切全憑主辦方與球星簽訂的合同,或者超級球星的心情,而這些球迷是無法從公開渠道中得知的。
在經過中國足協的出手修訂后,如今球迷在購票時也有“知情權”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足協的這份文件,相當于讓主辦方做出書面承諾球星的出場時間是多少,以及球星未能夠達到合同上的出場時間,如何彌補球迷的損失。
打個簡單的比方,若再有主辦方邀請C羅或梅西再次來華出席商業比賽,按照《規程》顯示,主辦方在門票銷售階段時需要明確告知球迷C羅或梅西的出場條款,以及他們未能達到出場時間后的違約處理方案。這與之前相比,責任劃分顯然會更容易辨認。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規程》能夠減少足球商業賽的亂象,也是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購票球迷的知情權和利益。當然,該《規程》的執行力度以及效果也需要實際檢驗。至少從目前來看,中國足協針對足球商業賽的這個調整和補充,體現了其作為和擔當,值得點贊。
增強足球商業賽透明度,維護球迷利益
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梅西和C羅在年初接連造成的風波,加速了足球商業賽的規范化發展,也迫使中國足協在制度上做出了積極的變化。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還不改正。從過去的幾件事情來看,中國足協也對過去一年多來的足球商業賽亂象進行了反思,并有了針對性的調整。
在筆者看來,《規程》的出臺將有力推動國內足球商業賽的規范化發展。首先,這將會最大限度地增強足球商業賽事的透明度。根據規定,主辦方需要提前把球星的上場條款和后續違約如何處理等球迷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提前講清楚,避免在事后進入漫長的責任拉鋸戰。如今在售票階段,球迷們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購買的門票包含哪些內容和服務,不用再“抽盲盒”。
其次,這同樣會迫使主辦方與參賽球隊簽訂更嚴謹和細致的商業合同,甚至有希望推動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由于球星光環的存在,許多球隊或球星在合同談判中占據著非常強勢的地位,而如今存在中國足協的明文規定,也讓主辦方在與球隊或球星談判時,有了更多的砝碼和底氣。
與此同時,新修訂的《規程》也對賽事主辦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相當于對主辦方進行了嚴格的篩選,想簡單地通過舉辦商業賽事實現“撈錢”目的的體育公司。如今可以繞道而行了。
《規程》的出臺,無疑是對火熱的商業賽市場潑了一盆冷水,但筆者認為這并不是壞事。由于過去幾年中國球迷對豪門俱樂部或頂級球星的渴望,導致許多體育公司都看到了“可乘之機”,但年初的兩次事件告訴行業,風險與收益是密切掛鉤的。
將所有籌碼押注到一名球星身上,風險極其大,最終稍有不慎便會被反噬。所以未來的足球商業賽,是應該繼續押注C羅或梅西,還是邀請豪門俱樂部分攤風險?這是擺在各位主辦方面前兩個截然不同的選擇。
無論如何,作為行業一員或者說作為球迷,肯定希望看到一場“真誠”的商業賽,合理的門票定價,參賽球員展現職業的一面,沒有場外風波干擾。商業賽事要讓主辦方賠本賺吆喝也不現實。球迷看得開心,球員踢得開心,主辦方賺到鈔票,這才是皆大歡喜的商業賽事,也是讓商業賽事市場能夠良性發展的法則。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體育市場的蓬勃發展,未來一定還有更多的商業賽事在中國舉行。希望中國足協這次針對性的條款,可以給主辦方和參賽球隊形成約束力,讓商業賽事加速規范化,保護球迷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