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銳北海報道 報名參加首屆“北海新繹杯”世界圍棋公開賽中國預選的棋手共192人,其中公開組154人,女子組38人,比賽共分為24組進行,平均每個組僅8人,贏三盤甚至兩盤即可出線。而出線后,本賽首輪對局獎金即高達3萬元,那為何參加預選的棋手沒有蜂擁而至呢?
中國圍棋協會公布的四月等級分排名中,活躍棋手共有430人,除去直接參加本賽的5人,報名參加本屆“北海新繹杯”的棋手人數不到一半。對比一下2023年第二屆爛柯杯預選和2017年首屆新奧杯預選參賽人數,就會發現此次來北海參賽的棋手比例偏低。
第二屆爛柯杯中國區預選賽共225人參加,共分為14個組,平均每個組16人,共進行四輪比賽;2017年首屆新奧杯綜合預選賽共382人參賽,其中中國棋手248人。參賽人數過多,當時的中國棋院二樓、三樓都被使用,擠得滿滿當當。
此次“北海新繹杯”參賽人數為何偏低,不妨看看世界冠軍范廷鈺九段的說法。他在野狐人氣爭霸賽晉級決賽后,當即在線回答了一些熱點問題,其中就有沒有參加北海新繹杯的緣由。
范廷鈺說,預選賽在外地,舟車勞頓,食宿、機票自理,加上北海也比較遠,所以會多考慮一些。現在參賽有時候會看心情,如果狀態好,就多參加一些,有時候也會放棄一些比賽,也不僅僅是因為食宿費、路費,掏不起這個費用。因為會考慮,下得好進入本賽,心情還可以;要下得不好,財力、精力和等級分都會受影響。今年的應氏杯選拔,他也沒參加,但LG杯選拔就去了。還是看他自己的身心狀況,希望在一線多維持一段時間。
北海距北京和杭州這兩處棋手聚集地偏遠,一些成名棋手如范廷鈺首先考慮的不是費用,而是狀態;但對于大多數低段棋手而言,參賽費用則是他們的優先考量,像臨近升段的尹成志二段、葉子萌初段都沒報名參賽,放棄可能升段的大好時機,他們顧慮的還是參賽成本。
也因此,爛柯杯也好,北海新繹杯也好,公開預選還是可以考慮安排在北京、杭州這些大城市進行,韓日棋手均可直接到達參賽。只要宣傳報道組織到位,冠名贊助效應同樣能達到最高值。
公開預選會成為世界圍棋大賽的主流,參賽人數只會越來越多。不可否認的是,棋手們必須直面參賽成本,尤其是跨國、跨地區參賽,一旦落敗隨即一無所獲打道回府,實在殘酷。參賽人數多時,輪次不少,辛辛苦苦打至最后一輪,輸了后卻前功盡瘁,承受的精神打擊更大。
因此,不妨考慮在公開預選的最后一輪發放對局費,勝者進入本賽后有不菲獎金,給予敗者一定的對局費,相當于多日奮戰后的一點安慰補償,這既是一種人性化考量,也對參賽棋手們一大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