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銳上海報道 第十屆應氏杯八強戰結束后,柯潔九段說為了避免罰點,差點斷送一盤棋局。應氏規則里實行延時罰點制,一旦保留用時告罄,就必須通過罰點延時。時間也是目,由應氏規則最先明確。
時間當然也是目,僅僅“延時罰點”這條規則,應氏棋規即可名垂棋史。吳清源挑戰日本秀哉名人,對手可以隨時隨地打掛,而后關門研究,毫無公平可言。這才有了名人隱退時,木谷實堅決要求封手制:你要打掛可以,但必須留下最后一手。
讀秒制實行后,直至今日仍被廣泛應用于各項棋戰。讀秒制是對用時包干制的打補丁,作用是給足保留用時耗盡后的緩沖期,弊病是一盤棋可以藉此沒完沒了地進行下去,培養了一大撥精致的讀秒利己主義者。
經常在職業比賽中看到這樣一幕:1分鐘一步的讀秒中,對局者每每讀至“8”時才抓子,讀至“9”時從容不迫地落子。如此這般,反反復復,就像享受過程一半。這樣一盤棋會拖至很久,出了對局者之外,其他人就算急得冒火也是干瞪眼。
應昌期老先生在研究棋規時,肯定發現了讀秒制的致命弊端,說是用時間來予以約束,但實際效果上卻成了縱容。不是嗎,有的對局者可以在讀秒中續弈兩小時甚至更長,以讀秒來限制比賽時間的初衷實際上已背離。
應昌期遂制定“延時罰點”,每方3個半小時保留,耗盡后延時罰點,最早是延時35分鐘罰2點,一盤棋共有三次罰點機會。如此一來,“時間也是目”的理念在應氏規則比賽中深入人心,你要多花時間也可以,就是拿點(目)來換。
之后應明皓先生發現,延時罰點還是太便宜了。應氏杯以及倡棋杯賽中,延時三次罰6點的大有人在,蓋其原因,2點(目)換取35分鐘很值得,而且,一盤棋會拖至很晚才結束,令人疲于應付。
應明皓說改就改,本賽2小時保留,延時罰點縮減為2點換20分;半決賽2.5小時保留,2點換25分鐘;決賽3.5小時保留,2點換35分鐘,均為3次為限。2小時耗盡后,每延時20分鐘罰2點(目),于是出現了柯潔九段所說的“為避免罰點而差點輸棋”的一幕。
柯潔說,爛柯杯他不敵姜東潤九段那盤棋其實也是犯了“時間攻勢”的錯,他看到姜東潤時間緊張,于是便加快了落子速度,但結果反而受累。本屆應氏杯八強戰,許嘉陽、一力遼被罰4點,許皓鋐被罰2點。一力遼和許皓鋐均為1點險勝,倘若他們不愿罰點,很可能虧目更多。
遇到快刀李欽誠九段這樣的,棋局結束了卻還有1小時23分鐘剩余時間,兩位應老先生要是知道了,除了搖頭嘆氣別無他法。但下得快可以是地板,下得好則是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