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氏杯回家,故園縈夢35年

謝銳07-08 09:39

記者謝銳慈城報道  第十屆應氏杯半決賽主題為“應氏杯回家”,無論是在慈城古縣城街道,還是在棋手和嘉賓居住地,到處都有“應氏杯回家”的醒目標識。應氏杯創辦人應昌期生于慈城,首屆應氏杯決賽第三局亦在慈城舉辦,時隔35年,伴隨著應氏杯回家的,還有應氏家人與棋手、嘉賓。

三面環翠,一水前橫。位于寧波市江北區西北部的慈城,山川形勝、風物秀美,是一座承載千年歷史的古縣城。唐開元年間,名相房玄齡的族孫房琯來到這里,成為縣城首任縣令。他將他未盡的“長安夢”翻刻至此,規劃出“一河一街雙棋盤格局”的江南“小長安”。今天的慈城,保留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街道、店鋪、縣衙、寺廟、民居排布嚴整,黛瓦青磚。“井”字形街巷布局自唐延續,是當代人研究古縣城的活化石,有“江南第一古縣城”之美譽。

漫步城中,隨處可見古樸的大宅深院,一墻一瓦鐫刻著歲月的痕跡,歷史的厚重和萬家燈火相互交織,鄉愁因此有了承載。正是在這樣一個擁有古樸、厚重歷史文化淵源之地,孕育了應昌期和其家族。

“應氏杯回家”不僅僅是回家看看,而且還是一次慈城文化厚度的漸次呈現。就連此次比賽期間舉辦的各種活動,都有一個詩意的表達。晚宴主題是“友朋來,和家宴”;交流會是“千年古城,風雅對弈”;應昌期紀念館開館儀式被冠以“百年中城,圍棋搖籃”;嘉賓友誼賽則是“風雅博弈,棋秀慈城”;就連歡送晚宴也有主題:“傳承棋脈,贏在未來”。

一如大家運筆,點點滴滴都不著俗手。半決賽舉辦地名為隱居壹世界·慈城里院,由建于1927年的老洋房修葺擴建而來,如今是歷史建筑活化、文旅融合時空運營的作品,“十八花房”民宿、“一尺花園”咖啡西餐、“善宴”私房菜、“卿本清”茶空間、“悅風”畫廊……更以院中200年的老香樟為眼,孵化出了“時光樹說”文化沙龍,“善地福樹”公益活動等人文場景,院里每個角落都洋溢著古典而洋氣的氣息,傳統而時尚的風味。

一樓空氣里飄蕩著濃郁的咖啡香氣,踩著木質樓梯上樓,行至二樓抬眼便是那棵百年老香樟。最悠久同時也是最高檔的棋戰應氏杯半決賽在此對弈,配得上這份典雅與華貴,還有精致,一如應昌期先生花費畢生心血設計出來的應氏棋具與棋規。

“應氏杯回家”還有應昌期紀念館的落地,他當年就讀的慈城中城小學7月7日舉行應昌期圍棋教育紀念館開館儀式,應氏家人出席。這所小學1987年起即開設有圍棋課程,每年還舉辦“圍棋文化節”、百人圍棋賽、圍棋擂臺賽、圍棋影片欣賞等比賽活動,難怪應氏家人看到各種展品時激動不已。斯人已去,魂兮歸來,這才是真正的回家。

當年應昌期先生舉辦巨額獎金的應氏杯,有一個強烈愿望是讓中國棋手奪冠。時隔35年,中國棋手常昊、范廷鈺、唐韋星先后問鼎,第十屆應氏杯半決賽,恰好是兩位中國浙江籍棋手會師決賽在望,昔日橫行棋界、連奪前四屆應氏杯冠軍的“韓流”步步退潮,這也是“應氏杯回家”的一大內涵。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謝銳

《體壇周報》棋牌首席記者、編輯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