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報》專訪吳敏霞:征戰北京奧運旨在展現中國精神

李靜宜08-04 22:44 體壇+原創

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李靜宜

巴黎奧運期間,法國《隊報》刊登對跳水傳奇吳敏霞的長篇專訪。在役期間,吳敏霞連續征戰4屆奧運,橫掃5金1銀1銅,這7枚獎牌使她成為斬獲獎牌數最多的中國運動員。除此之外,她還在世錦賽賽場14次登上領獎臺,其中8次為冠軍領獎臺。而在現年38歲的吳敏霞看來,她最美麗、最具象征意義的一枚金牌,自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郭晶晶搭檔的雙人3米跳板金牌。至于她在當屆收獲的個人唯一一枚奧運銅牌,吳敏霞并不認為這遜色于她的其他榮譽。更重要的是,在本土奧運之夏,她還收獲了人生中的意外獎賞……

1722782342553.jpg

2001年,中國獲得2008年奧運主辦權時,吳敏霞只有14歲,剛剛拿下個人首個世錦賽冠軍。這兩項因素催化了吳敏霞的奧運雄心:“對我來說,2001年是充滿快樂的一年。我非常高興地得知奧運會將首次在中國舉辦,就在家門口。加上我拿到了第一個世界冠軍,更強化了我的訓練動力和欲望。但我也確保自己不要急于求成。當時我的目標是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有所表現,我做得還不錯(雙人3米跳板金牌,單人3米跳板銀牌)。雅典過后,北京奧運才真正成為我的目標。”

跳水為中國優勢項目,競爭自然非常激烈,吳敏霞是否擔心過,她無法獲得本土奧運參賽資格?“我主要的對手是自己。我必須比其他人在訓練中做得更多,嘗試更驚人的動作,持續將難度推高。這些都只有靠我自己才能做到。這并非恐懼,但我記得當時訓練場地里有一個倒計時鐘,這讓我更加渴望參賽。這非常激動人心。并且,所有人隨時隨地都在討論奧運,幾個月間從未間斷,但我設法將這種壓力轉化為動力。”

中國渴望在本土奧運統治獎牌榜,當時的吳敏霞是否感受到有贏得金牌的義務?對這一問題,吳敏霞給出了十分巧妙的回答:“我將這件事情分為兩個方面來看待。對于每位中國運動員來說,自然都夢想在本土贏得金牌。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表現和獎牌,向全世界展示我們的價值觀,傳遞中國精神。這是關于傳承的問題,因為這些比賽將會代代相傳。奪金不僅是個人事務。參加本土奧運是我人生最大的機遇,而我代表的并不只是我自己,我還代表整個中國。”

北京奧運開賽前幾個月,西方媒體對中國的訓練方法進行了廣泛質疑,吳敏霞認為這些批評是無稽之談,“作為運動員,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求進步的最佳方式,以保持在所有項目中的優勢,現在依然如此。老實講,這根本不是問題。運動員和團隊總是盡力向公眾展現最佳表現。依賴技術和科學的持續進步,訓練方法也在不斷發展。學習是持續不斷的過程。”

與搭檔郭晶晶收獲本土奧運金牌時的感受,吳敏霞至今記憶猶新:“這是難以忘懷的,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我們在水立方訓練了很長時間,很熟悉那塊場地。我們已經在那里留下了我們的痕跡,但現場觀眾的存在改變了一切,我記得在贏得金牌的一刻被放到最大的情緒。在成千上萬名觀眾面前,我們完美地拿出了合二為一的表現。我們之前的訓練非常刻苦,而那一刻是美麗的回報。”

與此同時,吳敏霞奧運生涯的唯一銅牌也來自本土奧運,她并不為此感到遺憾:“我沒有任何遺憾。在我的4屆奧運征程中,我始終竭盡全力,做到最好。這枚獎牌的意義和其他獎牌相同。無論金牌、銀牌還是銅牌都無所謂。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本身便是一段非凡旅程。我在北京奧運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這枚銅牌是我旅程中的一個階段,指引我在2012年倫敦奧運獲得雙金(雙人3米跳板、單人3米跳板)。真的,這枚獎牌的意義并不比其他獎牌少,恰恰相反。”

距離北京奧運已經過去了16年,回溯那屆足以稱為她人生轉折的美麗盛會——職業生涯和個人生活皆是如此——吳敏霞依然感慨,甚至感激,并以此為動力,將所學和經驗盡數回饋于社會:“的確,毫無疑問。就知名度而言,北京奧運之前和之后完全是兩個階段。但有意思的是,我現在在上海教年輕人,其中有些人那時甚至還沒有出生,但他們依然有無數的好奇和問題。我喜歡這樣,我盡可能地將我個人所學傳授給他們。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不想把這些都留給自己,而是希望能讓盡可能多的人受益。而且從個人層面,我對北京奧運也有重要記憶,那就是我在那里遇到了我的丈夫,當時他是泳池的播音員。可以說,他就好像我在北京贏得的第3枚獎牌。”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