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銳重慶報道 第十屆應氏杯五番棋決戰前兩局,謝科九段連失兩城,0比2落后,將自己置于懸崖之上。
兩盤棋,從進程來說,都是逆轉局,一盤比一盤可惜。尤其是第二局,形象地說就是,謝科有一百條通往勝利的道路,而一力遼僅有一條,但結果卻是,一力遼走對了,而謝科卻一一耽誤。
每盤棋的勝負很漫長,但決定勝負的卻往往是一兩手。第一局謝科錯過了必殺招后,導致雙方攻防逆轉;第二局更是在巨大優勢下,當一力遼開始嘗試“攪局”時,謝科一著愚型隨手自緊一氣,一力遼石光電火間發現了三手“神之一挖”絕妙著,成功逆襲。
在下出自緊一氣的愚型隨手之時,謝科不僅勝率超過90%,而且用時也非常寬裕,相反,一力遼已經被罰2點。在這種局面和用時雙重大優形勢下,只需冷靜一點,出手慢一點,就有大概率避免弈出愚型隨手的可能。
裁判長呂國梁說:“我們學棋的時候就被老師告知,遇到這種方三棋形,不要去管它,它怎么下都做不出兩眼,這種形狀只需在下邊盤二路尖,不讓他做出另一只眼就行。”
如果復盤,謝科能看不出來嗎?絕無可能,但就在實戰那瞬間,他秒速出手,卻誤中一力遼當時唯一能翻盤的陷阱。
賽前,國家隊總教練俞斌說,我跟謝科說其他的都沒用,就告訴他一點,對局過程中,不管形勢如何,一定要保持專注力,自始至終保持心理定力。事后來看,謝科在即將取勝的關口沒能保持專注力,而是漫不經心地開了小差。這盤棋的慘遭逆轉,就像是他沒能慎始善終的一種懲罰。
在這方面,吳清源大師做到極致。身體孱弱的他不僅活到百歲,而且還在日本棋壇統治20余年之久,以十番棋為舞臺,將日本高手一一降級。其擁有天才的棋藝固然是一因,但他最大的必殺器當屬專注力,是那種超出常人、不可思議的專注力。
1939年鐮倉十番棋首局,木谷實緊張至鼻子流血,現場一片混亂,但其對面的吳清源卻渾然不覺。《讀賣新聞》觀戰記者山田虎吉寫道:“禪房里,明亮的燈光下,表情嚴厲的吳七段正在長考,仿佛剛才的騷亂他全都置若罔聞。不!也許噪音根本就未曾入耳。在30分鐘之內,他正襟危坐,紋絲不動。突然,他抬起頭面向天井,雙目向極高處眺望,但心神卻仍然貫注于盤面。剛才的騷亂發生以來,吳氏始終一言不發。自黑棋第157手打下后,驚慌失措的人們,水呀、藥呀的喊個不停。然而噪音對他毫無干擾,吳氏就這樣默默思考著度過了30分鐘。真是寸心不亂!”
真正的寸心不亂。吳清源縱橫十番棋十余年而不遺一塵,其“無我無心”的境界登峰造極,而時下的謝科也到了需要“寸心不亂”的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