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做好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重要理論遵循和科學行動指南。
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讓非遺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習近平文化思想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做好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要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堅持傳承與創新并舉,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賦能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戰略中包含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等各項要求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緊密相連。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創造就業、消除貧困、增加收入等方面表現出巨大潛力,成為鄉村產業興旺、實現鄉村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生產力資源;融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的特色建筑、特色民居,是農村地區實現生態宜居目標的重要承載;以口頭文學、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為表現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歌頌美好、謳歌英雄、弘揚正義等價值功能,對于鄉風文明、有效治理等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作為極具文化特色的“中國符號”,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要以增進共同性為價值依歸,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整理、保護等工作,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從而增進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擔當重要職責、肩負光榮使命。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可以在手工業、文化創意、旅游、影視、互聯網直播、建筑、服務等各個行業中得以體現。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多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貫穿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遵循和弘揚,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特質在各民族的發展中代代相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
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了各族人民在特有的文化場域、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的民風民俗、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文化符號。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需要不斷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體系、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思政教育體系、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對外話語體系,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全社會廣泛關注、支持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體系日臻完善。要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保護制度、傳承人保護制度、市場化開發等系列公法和私法制度。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制度的完善,既要從社會公共利益的視角出發,保護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和非遺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又要站在傳承人、傳統村寨或社區集體的角度,保障其生存和發展,維護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從而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思政教育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提升思政育人效果。民間故事、傳說等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了不同民族之間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故事,其蘊含的文化自信、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思想等可以轉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資源。傳統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匠心”“傳承”“文化底蘊”能夠吸引更多青年學生參與思政課題互動。民間舞蹈、民間體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生活記憶和生產生活實踐的演進,有利于在青少年及各類人群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分類挖掘、梳理、研究、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文化內涵,將其適時轉化為課程思政內容,不斷提升思政課堂的針對性、感染力、吸引力。
健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對外話語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本民族固定性和特定性的智力成果總和,是本民族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的表達方式,也是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好中國形象的文化載體。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傳播載體,健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對外話語體系是中國與世界在文化維度進行對話的重要內容。當前,中國武術、皮影戲、茶葉制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喜愛,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內涵、情感、態度和立場構建了中國非遺的話語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符號”的價值被不斷開拓。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要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一個重要的傳播內容和載體,推進理論創新、話語創新,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對外話語體系,向世界宣講好中華文化。
文/高俊山 劉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