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牛保級彰顯老而彌堅 為民營足球的未來指明方向

王曉瑞11-09 17:00 體壇+原創

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王曉瑞報道

2024賽季中超硝煙散盡,最后一輪保級大戰,青島海牛隊在現場3萬多名球迷的注視下,于一片險象環生中完成上岸。闖過如此慘烈的保級戰形勢,也難怪主帥亞森感慨道:“這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最后我們遇到很多困難,過程中有很多坎坷。但在最終,我們贏下最后一場比賽,并與看臺上的3萬名球迷一起慶祝。”

image (2).jpg

這驚險的一幕,頗有幾分數年前天津泰達、長春亞泰虎口脫險的味道。不過,同是老牌俱樂部,青島海牛這一次的保級意義,與當年的上述兩隊還存在著些許不同。不得不說的是,海牛隊的上岸,更彰顯了一家老牌民營俱樂部的堅韌和氣質,這在當今中國足壇還是頗為難得。

實際上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或者趨勢,在于目前中國職業聯賽,尤其中超,正呈現一股民營力量大幅衰退的現象。翻開積分榜就可以看出,排名前9的球隊僅有一家民營俱樂部,即老字號北京國安。相比之下,保級圈則演變為民營資本的群雄大混戰,從第10名至16名,僅有深圳新鵬城擁有著外企背景,算是特立獨行。而最終降級的梅州客家與南通支云,也是中國足壇投資能量有限的民營俱樂部代表。

可早年間甲A聯賽,民營資本也稱得上頗具規模。如電器、制藥、成衣和煙酒等行業,也都以飽滿的情懷投身職業足球,那時,地產足球也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即便是像建業、綠城這樣的老牌房企,也遠不如后來的恒大、華夏大肆燒錢。但在金元時代,地產足球成為民營資本的主流,洪水猛獸式的玩法取代了早期民營資本的原始積累,可正所謂洪水來得快,去得同樣更快。后金元時代不過三五年,如今,地產足球的存在感已經大幅降低。本賽季在中超,也只剩下北京國安、滄州雄獅、武漢三鎮和梅州客家4隊。這其中,梅州客家已經降級,而滄州雄獅和武漢隊能否通過準入,看似也是撲朔迷離。至于浙江隊和河南隊,過去一年,兩家俱樂部皆是徹底去地產化:2023年底,河南俱樂部完成二次股權結構優化,建業集團正式退出,不再占有任何股份;浙江隊則是在今年9月,由杭州市商貿旅游集團入股,綠城房產集團全面退出。

毫無疑問,在民營足球衰退的今天,地產退潮首當其沖。然而不得不要面對的是,中國職業聯賽發展迄今30年,民營足球又是不可或缺。這不,兩支新升班馬云南玉昆和大連英博,又是兩股新生力量。

但同樣需要面對的是,至少在職業聯賽尚不能完全養活自己的今天,民營球隊想要玩轉下去,屹立于頂級聯賽而不倒,合理、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思路無疑最為重要。而這就不得不回到本文開篇所講的,海牛隊成功保級的意義所在。但事實上,重溫海牛過去十余年在三級聯賽的輾轉之路,某些地方就已頗為值得借鑒和學習。比如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球隊怎樣實現三年三級跳,又如何能夠連續兩年安全活躍在中超?某種程度來講,這就與俱樂部30多年歷史的底蘊和經驗是分不開的。

一方面有競技水平的維持,再有,也是尋找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方程式。當然,情懷和支持也是必不可少。正如亞森在賽季結束后所言:“我們的俱樂部主席(喬偉光)是一位偉大的人。他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也總能夠保持冷靜,我要感謝他對我們的信任,感謝他在整個聯賽中給予我們的幫助,在所有困難出現的時候,他都可以陪伴在我們身邊。”

其實相比那些地產大鱷,青島中能集團所涉足的產業,主要是以電線、電纜為主。雖不如十年前金元時代地產足球那么強勢,但在無形中,反而讓民營足球回到一個正常的序列,即在確保可持續發展與競技水平穩步提升的同時,主要靠自身的原始積累滾動發展,這其實正是30多年前眾多民營資本投身足球的初心。

而在不少地方提倡發展民營經濟,應該由“大水漫灌”變為“精準滴灌”的今天,民營足球也將迎來新的考驗。處在這樣一個歷史節點,這也正是海牛隊保級的最大意義。作為民營俱樂部的典范代表,在經歷30年發展后,肩負著繼續尋路的歷史重任。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王曉瑞

《體壇周報》國內足球記者,常年報道各級男足國字號。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