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立:乒超一票難求,真繁榮還是假熱鬧

王全立12-06 10:32 體壇+原創

特約評論員王全立

即將開幕的乒超聯賽,猶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給近來亮點不多的體育賽事熱度提升了幾檔。有消息說,將于下周拉開戰幕的乒超,第一階段比賽門票開票秒售罄。不能不感嘆乒乓球的熱度,到底是國球!

乒超,是中國乒協主辦的國內年度俱樂部賽事,論比賽級別和全運會乒乓球賽、全國錦標賽平起平坐,都是國內最高等級賽事,如果比底蘊,當然是那全運會、全錦賽高出一籌,1959年舉行的首屆全運會就有乒乓球賽,乒乓球全錦賽同樣是有著數十年歷史的國內乒壇頂級傳統賽事。相比之下,創辦于2000年的乒超底蘊要淺得多。

本世紀初中國乒協推出乒超,與當時足球的甲A甲B、籃球的CBA、全國排球聯賽紛紛登上競賽舞臺有很大關系,二三十年前,向職業化進軍成為足籃排三大球和乒羽等熱門項目的主攻方向,本世紀初,中國乒協將1995年創辦的中國乒乓球俱樂部賽升格為乒超,此舉目標是將這項賽事打造成“乒乓球NBA”。乒超創辦以來,不少俱樂部請過柳承敏、波爾、水谷隼等外協會一流球星,主辦部門嘗試過多種改革,這些舉措當時產生了一定熱度。然而,種種原因讓乒超一直呈不溫不火之態勢。

兩三年前,國際乒聯推出WTT年度系列賽事,新型賽事取代了以往的國際公開賽。WTT系列賽事的最大特點是比賽密度較高,這意味著乒超很難找到理想的比賽檔期,以本賽季為例,WTT賽事從1月比到11月,上月底好歹把全年賽事比完了,這個月上旬還要舉辦世界杯混合團體錦標賽,這是國際乒聯去年起重點打造的賽事,這意味著一年內留給乒超的時間已經很少。

有一段日子,縣級市成為乒超最理想的舉辦地。為什么?理由很簡單,國內一二線城市擠不進啊,即便是不少地市級對承辦乒超比賽興趣度也有限,于是,志在打造成“乒乓球NBA”的乒超落到只能在四五線城市求發展的尷尬境地,賽場確實很熱鬧,但場外很少有人關注。筆者了解到,以往乒超票價定價只是兩位數,今年乒超票價陡升,而且一開售就售罄,眨眼功夫,乒超何以翻身得解放?

掃描中國體壇,時下各運動項目的熱度,國乒當居榜首。乒乓球是國球,熱度處于遙遙領先的位置,此現象很正常。如果把此現象分析得更透徹些,這么高的熱度大多數是依靠孫穎莎、王楚欽等兩三名球星的人氣支撐的。

今年“十一”長假期間舉辦的WTT大滿貫賽中國站,千余元的球票一票難求,乒乓球項目的職業化程度不算高,門票身價上升到足以與一流演唱會比拼的高度,這是以往不敢想像的。和WTT大滿貫中國站相比,乒超的比賽級別應該低了兩三級,第一階段比賽票價定在288至788元之間,以乒超的檔次,這價位真不低。然而,面對高昂票價不少人卻很買賬,筆者不排除不少人購票目的是欣賞國內一流乒乓球比賽,但也不排除一部分人的購票興趣點是“追星”,如果只是“追星”,乒超門票的性價比自然要比大滿貫賽中國站“高”得多。

乒超高價位球票沒有擋住球迷的熱情,僅從人氣角度分析,這是好事。讓大眾關注乒超,讓更多的人欣賞到國內高水平比賽,這些正是中國乒協創辦乒超的初衷。當然,要讓乒超熱度真正升起來,僅依靠幾位球星的人氣是不夠的,何況也不是長久之計。要讓乒超熱度真正升起來,要讓乒乓球市場占有率跨越新高度,需要辦賽部門和單位不斷探索和創新。對球迷來說,不僅是觀賞者,也是參與者,理性關注國球,遠離飯圈文化,為中國乒乓球創造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這一點需要人人從自身做起、做好。這兩點做好了,乒超繁榮之時真的能期待。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