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益唯:國足突擊加練有必要 欠練真相與破局之道

嚴益唯01-03 16:49

體壇周報記者嚴益唯述評

據報道,1月8日,中國男足國家隊2025年的第一期集訓將拉開序幕。考慮到3月底之前沒有國際比賽日,國足結束了去年的比賽之后,原本并沒這期集訓的計劃。直到上月中旬,才有媒體報道了這次集訓。而且,這期國足集訓的時間也從一開始傳說中的一月中旬“提前”到了8日開始,據說也是為了減少對正在冬訓的俱樂部隊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國足突擊加練的消息出來的之后不久,中國足協足協宋凱在一次公開的演講中表示:“中國足球最本質的技術問題就是倆字——欠練!”不管這次國足加練是不是“領導”的意思。宋主席的這番話,還是給本次國足臨時起意突擊“加練”作了一個最好的注釋。

當然,國足的加練應該也是伊萬科維奇歡迎的。放眼世界各國,隨著俱樂部賽事越來越密集,國字號教練普遍面臨與球員接觸時間太少的難題,對于集訓當然是求之不得。伊萬本人更是在亞洲賽場嘗到過集訓甜頭的,當初他帶阿曼隊客場1比0爆冷擊敗日本隊之前,也曾帶領阿曼隊在歐洲有過長期的集訓。而且,伊萬接手國足以來,集訓的時間并不多,一場正式的熱身賽都沒踢過,他與隊員都是在實戰中彼此熟悉的。隨著更多00后球員在伊萬的球隊中開始扮演重要角色,如何讓年輕的球員熟悉教練的戰術,伊萬又如何在今年3月底的18強賽的第7、第8比賽日到來之前,盡快找到更多年輕球員的使用說明書,的確是國足的當務之急,所以國足增加這次1月份的集訓的確是很有必要的。

(體育)(1)足球——世界杯預選賽:國足在廈門備戰XxjpseC007371_20241117_PEPFN0A001.jpg

冬訓加練的現實局限

但是,這次國足突擊加練不巧正值俱樂部冬訓期,主要以體能儲備為主,所以效果令人存疑。這個階段,國足在技戰術上訓練的空間有限。

其實,體能訓練方面,目前中超俱樂部的訓練質量還是有一定的保障的。根據中超聯賽的官方統計,2024賽季中超聯賽場均跑動距離為222626米,場均高強度跑動距離為16584米,這兩項數據均超過了2023賽季。而且,高強度跑的占比已經達到了7.4%,2022年左右日本職業聯賽的高強度跑的平均水平也只有6%到7%。

此外,去年參加U23亞洲杯決賽階段比賽的中國隊,場均高強度跑據說已經超過了10%。而2022年日本足協對日本男子國家隊的目標也只是是高強度跑能夠超過10%。那年東亞杯上日本3比0戰勝韓國隊的比賽中,日本隊高強度跑為9.2%,韓國為8.3%。

以上這些數據顯示,至少中超球員的比賽跑動能力上,已經接近亞洲的一流水準。這得益于中超俱樂部體能訓練水平的提升。

所以,這次國家隊在冬訓期間將球員抽調去加練,盡管在定位球戰術演練上肯定有價值,但單純體能儲備而言,與俱樂部的冬訓相比,價值就有限了。甚至,如果一些球員未能完整參加俱樂部的冬訓,影響了球員在俱樂部隊的表現,對于國家隊來說更是得不償失。畢竟,只有高水平的比賽,才是球員提升狀態的最佳途徑。

畢竟,跑動數據接近亞洲頂尖水平足以說明,真正制約中國球員的根本問題并非體能訓練的方式方法,而是另有原因。下面我們會分析,這個原因就是高水平比賽嚴重不足。

申花、泰山等國腳將征戰亞冠精英聯賽,這類高水平比賽尤為寶貴。其實讓這些俱樂部的國腳安心參加完整的俱樂部冬訓,盡可能在亞冠精英聯賽中提升狀態或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體育)(2)足球——世界杯預選賽:國足在廈門備戰XxjpseC007372_20241117_PEPFN0A001.jpg

“欠練”的根源是“欠比賽”

盡管這次國足的突擊加練,因為正好趕上了體能儲備的冬訓前期,效果如何讓人生疑。但是,不可否認中國球員“欠練“的難題依然是客觀存在的。雖然中超球員的跑動能力強了,但是在18強賽上,還是常常出現只能踢半場好球,下半場就崩盤的情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球員在每個賽季踢高水平比賽的機會少于對手。

中超球員的跑動數據接近亞洲頂尖水平,但在亞洲賽場體能崩盤的根本原因在于比賽強度和連續性不足。相比亞洲頂級球隊每賽季超50場的比賽,中國球員的場次劣勢導致體能儲備無法完全適配高壓比賽。

即便是中超三強,去年的比賽場次也未超過50場,而亞冠精英賽的6支頂級球隊則超過這一數字。這種差距長期的積累,必然導致中國球員遇到高強度的比賽,很難有貫穿始終的體能。

與其說是中國球員“欠練”,不如說是“欠比賽”,就算國字號球隊的訓練水平遠遠高于俱樂部隊,但是球員在國字號隊集訓的時間畢竟有限,而且再高水平的訓練,也無法真正替代實戰。所以,解決中國球員“欠練”的難題,出路還在于讓球員有更多高水平比賽。

創新能力無法通過堆積集訓時間解決

中國球員的“欠練”不僅僅體現在適應高強度比賽的能力上,還體現在場上的技戰術創新能力上。正在進行的第103屆日本高中足球選手權大會,出現了很多有讓人眼花繚亂的定位球戰術,比如大力界外球,特別是高川學園的“轉圈圈角球戰術”(注:角球準備階段,進攻方4、5名球員在罰球區內手牽手轉圈圈迷惑防守隊員,然后在罰球前一瞬間,轉圈圈的球員突然解散,迅速跑到各自的戰術位置,在防守隊員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快速完成進攻),獲得進球,淘汰了巨無霸青森山田讓人印象深刻。日本高中生球員的創新能力可見一斑。

技戰術創新離不開教練團隊,但球員的好奇心以及對戰術的融會貫通能力,顯然是無法通過填鴨式訓練實現的。這需要青訓階段的因材施教的啟發式培養。08年齡段中國男足日籍主教練上村建一就談到中國球員雖然聽話有執行力,但是在場上獨立的決策能力欠缺。這顯然無法通過堆積集訓的時間能夠解決的。

根治“欠練”的希望在兩方面

其實,中國體育的“法寶”三從一大訓練方法中,我們往往只注意到訓練從嚴,從難,以及大運動量。其實,其中的“從實“,也就是從實戰出發,從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訓練,才是三從一大中的“靈魂”。而且,再好的從實戰出發的訓練,其實都無法取代實戰。提高實戰機會,也就是提高球員比賽場次已經是國際上成功的提高球員水平的一個路徑。

如果職業聯賽能夠獨立經營,足協不再插手聯賽,那么為了聯賽的利益,未來的中國職業足球聯盟應該會認真考慮如何提高聯賽球隊的比賽場次。如果真的實現管辦分離,未來中國足協只負責國家隊、青訓、社會足球等,不涉足職業聯賽的經營。那么,對于中國足協而言,也更有精力改革青訓。比如,如何將過去填鴨式的青訓教學,升級換代到以鼓勵球員自己在場上做決策的啟發式教學。

總之,中國球員“欠練”的背后是比賽體系薄弱、青訓訓練方式落后等深層問題。國足突擊加練與宋主席的“欠練“論,進一步聚焦了這一長期存在的深層問題。對于這個老大難問題,顯然唯有通過增加高水平比賽和改革青訓模式才能破局。只有將球員的成長融入聯賽和青訓的改革之中,中國足球才能真正從“欠練“的陰霾中走向光明的未來。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嚴益唯

體壇周報資深記者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