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曹亞旗
2025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昨晚在哈爾濱揭幕。這是繼2023杭州亞運會之后,中國舉辦的又一個洲際性綜合運動會。但這次你有沒有發現,哈爾濱有點低調?
既有競技層面上的低調,也有宣傳層面上的低調,還有資源層面上的低調。注意,低調不是一個貶義詞,它可能是個褒義詞,意味著不過分渲染、不過分鋪張——過往很多中國城市辦大賽,喜歡這么干。
亞冬會在競技層面的可讀性本來也不高。
中國城市上次承辦亞洲冬季運動會還是18年前的長春。因為冰雪運動在中國乃至整個亞洲都不算普及,四年一屆的亞冬會存在感偏低。2022北京冬奧會過后中國人對冬季項目的關注度有所提升。何況本土舉辦的大賽又該另當別論(正如亞運會在中國舉辦還是其它亞洲國家舉辦,熱度也有區別一樣)。社交媒體時代、短視頻時代,亞冬會或許有出圈的可能。
揭幕賽前三天最大牌冬季明星谷愛凌宣告傷退,雪上項目的關注度多少會受影響。這似乎側面印證了亞冬會沒有那么受職業化的頂級運動員重視。中、韓短道速滑賽場上的短兵相接會是看點,雙方都派出了最強陣容,考慮到過往的恩恩怨怨,流量是可以預見的,但也僅僅短道的關注度可以預見。
我們更愿意注意到競技層面之外的變化。哈爾濱亞冬會創造了兩個歷史紀錄:
1.從申辦到承辦只有600多天的籌備時間,這在以往的世界大賽和洲際大賽上從未發生過;
2.哈爾濱亞冬會的全部比賽場館都是已有場館,舉辦洲際大賽而無新建場館。這也是中國舉辦洲際大賽的第一次。
也就是說,哈爾濱以較低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承辦了這次亞冬會。
近20年中國承辦的綜合性世界大賽和洲際大賽非常多,2007年長春亞冬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2009年哈爾濱世界大學生冬運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2011年深圳世界大運會、2014年南京青奧會、2019年武漢世界軍運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2023年杭州亞運會和2023成都世界大運會……
這也是中國城市高速迭代、基礎設施翻天覆地的20年。很多城市是借承辦世界大賽的機會大興土木,對城市交通、市容市貌、體育場館進行升級、改造、新建。這些城市以承辦大賽的名義支出了巨大的預算。
哪怕僅僅是最簡單的場館新建、改造這一項,這些城市就支出不菲。以最近的2023成都大運會和2023杭州亞運會為例。數據顯示,成都大運會用于49個場館建設的費用為180億人民幣左右,杭州亞運會用于57個場館建設的費用為200億人民幣左右。
為辦大賽而全方位升級硬件,可能也只有中國政府有這種“舉城”保障的能力。隔壁的越南就曾在拿到亞運會承辦權的情況下,因為預算不足而中途放棄了。中國辦大賽從來預算管夠。哪怕是中國承辦的2023亞洲杯足球賽因為疫情等多種原因而臨時放棄,當時國內10座專業足球場也已修建完成,總價超過280億人民幣。可惜這些球場現在利用率太低,同時還有巨大的維護成本,要回本的話,不知等到哪一年了。
問題是,基建狂魔也終會有停下腳步的一天。一方面是,體育館已經建夠了;另一方面,也開始需要精打細算,不能再夸大體育的政治功能,再過于講排場了。
本屆哈爾濱亞冬會在“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賽理念之下,雪上項目放在亞布力。冰上項目的5個場館,都是利用原有場館及設施升級改造而成。最新完善的場館是哈爾濱市平房區冰壺館,建成于2017年,但那時候還沒申辦亞冬會呢,場館位于南城第一小學內,本身是學生和業余選手們的冰球場地。
公開資料顯示,哈爾濱完成全部場館升級改造花費是5.6億人民幣——作為對比,2007年長春亞冬會的“五館一場”竣工時,場館直接建設費用是8億人民幣,那是18年前。可以說,哈爾濱亞冬會非常節省。
這當然也拜哈爾濱此前有相對完善的冰上項目設施所賜。1996年哈爾濱承辦第三屆亞洲冬運會時新修了兩座場館,分別是冰球館和速滑館。30年后,這兩個場館在翻新后繼續用于又一屆亞冬會。
不妨回顧一下北京冬奧會提出的三大理念 “以運動員為中心、可持續發展、節儉辦賽”。“節儉”二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官方辦賽的意見中。但北京冬奧會畢竟是一場巨大的門面,再節省也不能太寒酸。兩年后的哈爾濱亞冬會可以更好地踐行這一理念。
綜合性大賽辦賽成本過高的話,會給東道主帶來過大的壓力,體育史上最著名的辦賽虧損就是“蒙特利爾陷阱”,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出現了10多億美元的虧空,該城市的納稅人直到20世紀末才徹底還清債務。近些年出現的奧運申辦遇冷,跟奧運會的承辦費用不斷攀升有直接關系。所以2014年年底《奧林匹克2020議程》明確強調降低奧運會申辦和運行成本、促進可持續發展,也逐漸濃縮為最近10年大家談及奧運會往往會提及的幾個關鍵詞:“綠色、環保、可持續”。
哈爾濱亞冬會的低調姿態或許還來自于經濟環境,眼下很多地方政府的財政緊張,已經不允許政府主導的工程有任何鋪張浪費出現。這種情況下,哈爾濱要高調辦大賽,也不太符合這個時代的節奏了。
所以是兩大因素決定了中國辦大賽的模式迎來轉折點。其一,中國很多城市近些年都已經完成了硬件升級,后續辦賽也不需要投入大量新造成本。其二,后疫情時代經濟尚未恢復元氣,不適合“辦大賽、促發展”或“辦大賽、妝門面”。
假設,只是假設,大灣區申辦2036奧運會,也不需要像2008年北京那樣大興土木了,他現有的場館條件就已經足夠承辦奧運會賽事,不需要借奧運再有額外的巨大改造。
至于中國是否還需要通過辦賽來贏得一些國際口碑?這個具體而言,也可能今時不同往日,以往中國似乎想證明什么,現在中國可能是想擔當什么。
還是以哈爾濱亞冬會為例:
北京剛辦完冬奧會,其實哈爾濱沒必要辦亞冬會了,至少它缺乏廣州、杭州辦亞運會、成都辦大運會的那種動力,但哈爾濱還是“倉促地”申辦了。
大家還記得2017年日本札幌亞冬會閉幕式吧,最后的會旗并沒有交到下屆亞冬會承辦城市手里,是因為亞奧理事會當時還沒有找到下一個合適的承辦方。2021年原本是亞冬會年份,但沒有城市申辦。恰逢疫情,亞奧理事會就順水推舟——這屆亞冬會不是被延期了,而是直接被取消了。這種情況下,2025年亞冬會不能再落空了。而此時是黑龍江和哈爾濱伸出了援手,讓亞冬會落地……
從多個維度來講,哈爾濱亞冬會都可能是中國辦大賽的模式轉折點。也對,中國的身段在變化,心態也在變化,往后就以平常心來看待世界大賽,以更輕松的姿態和更實際的方式去扮演一種新的角色吧。
(本文為鳳凰網《凰家看臺》獨家專欄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