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斯深諳賽場視野之道。
當這位紐約尼克斯中鋒摘下防守籃板瞬間,他立即扭轉肩部掃視球場另一端。若有隊友甩開五名防守者沖刺前場,他便嘗試送出孤注一擲的長傳。唐斯稱之為"凱文·拉夫模式",致敬這位NBA歷史級長傳大師。拉夫總能將球精準拋向20碼外的隊友,助其輕松上籃。
但這種橄欖球式達陣傳球并非總能奏效,此時唐斯便會尋找后衛接應點,最常接下這記傳球的正是杰倫·布朗森,這位被唐斯譽為"進攻指揮官"的核心控衛。近期尼克斯卻失去了他們的船長,布朗森因腳踝扭傷無限期缺陣。球隊在其缺席的四場比賽中勝負參半,一個清晰主題浮現:尼克斯的進攻體系正陷入混亂。
當得分陷入停滯時,尼克斯再無法依賴布朗森的救場,必須通過其他方式艱難取分。作為紐約另一位全明星,唐斯身處風暴中心,不僅因其是明確的首席進攻選擇,更因布朗森缺席帶來的戰術體系重構。"正如教練所言,我們正嘗試用不同方式拿下分數。"唐斯坦言道。
策略之一便是搶斷后全速反擊。由約什·哈特執行,摘下防守籃板后化身超速跑車推進。或是由唐斯模仿拉夫模式,用快速傳球激活奔襲前場的隊友。每當對手得分后,他總試圖在防守落位前發底線球,期待至少一名防守者失位,創造輕松得分或錯位機會。這種戰術在上周戰勝薩克拉門托國王的比賽中大放異彩,尼克斯豪取26分快攻得分。當快攻如水銀瀉地,半場進攻的缺陷便不再致命。
"搶籃板時我已預判隊友位置,"唐斯解釋道,"多數時候我轉身面向球場另一側觀察。若長傳路線被封堵,就迅速將球交給后衛創造機會,無論是布朗森、迪文琴佐還是哈特。"
這正是尼克斯在布朗森缺陣時的必要轉型,失去場均26分7助攻的指揮官,改變的不僅是數據層面的產出,更是球隊的戰術哲學。據Second Spectrum統計,布朗森受傷前他的擋拆發動次數高居聯盟第二,僅次于特雷·楊。在他缺陣的四場比賽中,尼克斯擋拆使用率顯著下降,禁區滲透頻率降低,三分出手數時有不足,正如對陣金州勇士時24投僅9中的遠投表現。
那些通過突破分球創造的三分機會正在減少。特別是當唐斯受困犯規(如對陣勇士時僅出戰30分鐘),球隊便缺少能持續撕裂防線、吸引包夾的創造者,難以扯開防守空間。唐斯雖是兇悍的籃下終結者,但其突破分球率僅有13%,在聯盟136名合格球員中墊底——當他啟動攻筐模式,往往很難為隊友創造機會。
其他首發球員在自主創造方面同樣捉襟見肘:O.G.阿奴諾比擅長強突失衡上籃卻非組織核心、布里奇斯偏好8-12英尺飄逸跳投而非沖擊籃筐、頂替布朗森首發的麥克布萊德更擅接球投籃而非持球創造、替補控衛佩恩陷入投籃低谷、哈特則更多扮演粘合劑而非持球核心。"失去11號(布朗森)后,我們的進攻組織性下降,比賽節奏完全不同,"哈特坦言,"我需要更好地在現有體系中找到定位。"對陣勇士時他7投全失,卻仍需承擔部分持球任務,同時保持招牌的快攻。
戰術重擔同樣壓向布里奇斯,其擋拆發動次數在布朗森傷后激增逾兩倍。麥克布萊德的擋拆使用率更是暴漲三倍,這對慣于搭檔控衛的他堪稱巨大挑戰。唐斯的比賽方式也在改變:其掩護頻率銳減,更多在低位接球。但這位中鋒的低位打法并不傳統,觀察他與防守者的卡位可見端倪:他常未深入油漆區便放棄要位,有時刻意游離籃下。若遇大個子防守,唐斯會選擇在距籃12英尺處面框進攻,這正是主帥錫伯杜強調的最佳進攻區域,既能發揮其面框優勢,又避免陷入禁區肉搏。
錫伯杜近期因關鍵時刻未給唐斯設計戰術遭質疑,最著名案例莫過于對陣湖人最后80秒的戰術失效。但那次失利并非教練之過:當麥克布萊德運球過半場時,阿奴諾比為唐斯設立左側掩護,湖人通過換防讓芬尼·史密斯對位唐斯。盡管存在體型優勢,史密斯如斗牛犬般死死卡住傳球路線,迫使唐斯上提為麥克布萊德做掩護,最終演變成倉促跳投。這次戰術流產暴露出尼克斯半場進攻的最大困境:當比賽進入陣地戰,后衛難突禁區,除不常觸球的米切爾·羅賓遜外,掩護者很少順下。唐斯在布朗森缺陣的四場比賽中僅完成15次掩護順下,而傷前場均達16次以上,這位偏愛外彈三分的大個子依然保持固有習慣。
防守成為尼克斯的生命線。麥克布萊德化身外線獵犬,其對位壓迫堪稱升級版布朗森。即便庫里砍下28分,但8次運動戰得分均遭麥克布萊德死亡纏繞,還包括一記三分封蓋。尼克斯的防守哲學在此彰顯:錫伯杜強調施壓持球人而非賭博搶斷,憑借麥克布萊德、布里奇斯、阿奴諾比和哈特構筑的鋼鐵外圍,球隊通過制造失誤與防守反擊尋找輕松得分機會,這或許是他們當前最可靠的進攻源泉。
(文/芒果)